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变质岩论文

滇西点苍山高温糜棱岩显微构造和流动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中部地壳岩石流动与高温糜棱岩成因研究现状第10-12页
   ·存在问题第12-13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完成工作量第14-16页
   ·初步认识第16-18页
2 主要分析测试技术及方法第18-23页
   ·光学显微镜分析第18页
   ·电子探针分析第18-19页
   ·TEM 分析第19-20页
   ·SEM/EBSD 分析(详见附件)第20-23页
3 区域地质背景第23-37页
   ·区域概况第23-25页
   ·区域构造格架与构造特点第25-34页
   ·哀牢山-点苍山韧性剪切带第34-37页
4 点苍山地区的高温变质岩系和高温变形构造组合第37-46页
   ·点苍山变质带概况第37-39页
   ·浅变质岩带变质岩第39-41页
   ·高温变质带变质岩第41-44页
   ·叠加低温变质带第44页
   ·高温变形构造组合及特点第44-46页
5 高温变形显微构造与岩石矿物变形第46-67页
   ·高温变形显微构造第46-54页
   ·主要岩石的变形显微构造与矿物变形现象第54-67页
6 岩石高温流动变形讨论第67-93页
   ·变形环境分析第67-69页
   ·矿物变形机制第69-87页
   ·岩石的主要变形机制第87-89页
   ·高温糜棱岩研究意义讨论第89-93页
7 结论第93-96页
致谢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5页
附件:EBSD 方法及应用第105-111页
作者简介第111-113页
学术论文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车用异步电机控制系统
下一篇: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