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1页 |
(一) 论点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现有的研究成果 | 第10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文章思路 | 第10-11页 |
一、女性就业权益的基本理论 | 第11-20页 |
(一) 就业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1. 就业 | 第11页 |
2. 促进就业 | 第11-12页 |
3. 就业权 | 第12-13页 |
4. 两性平等就业权 | 第13-14页 |
(二) 对女性群体就业权益特别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 实现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需要 | 第14-15页 |
2.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诉求 | 第15页 |
3. 保障人类基本人权的途径 | 第15-16页 |
(三) 我国存在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16-18页 |
1. 用人单位追求利益心理 | 第16页 |
2. 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 第16-17页 |
3. 我国社会平等意识淡薄 | 第17页 |
4. 现行法律制度规定不完善 | 第17-18页 |
(四) 我国女性群体就业现状调查 | 第18-20页 |
二、国外保护女性就业权益法律制度概述 | 第20-23页 |
(一) 国外保护女性权益立法实践 | 第20-22页 |
(二) 国外劳动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22-23页 |
三、我国反就业歧视相关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23-28页 |
(一) 现行实体法对女性就业权益保护的缺陷 | 第24-26页 |
(二) 现行程序法对妇女就业权益保护的不足 | 第26-28页 |
(三) 小结 | 第28页 |
四、我国建立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制度的构想 | 第28-40页 |
(一) 制定反就业歧视相关法律制度 | 第28-32页 |
1. 就业性别歧视的准确界定 | 第29-30页 |
2. 明确就业歧视认定的“工作相关资格”原则 | 第30页 |
3. 明确规定具体的法律责任 | 第30-31页 |
4. 建立就业歧视救济机制 | 第31页 |
5. 建立相应的反就业歧视诉讼制度 | 第31-32页 |
(二) 进一步推进生育保险改革 | 第32-34页 |
(三) 建立财政对女性“四期”保护专项支出机制 | 第34-36页 |
(四) 完善立法的社会基础和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 第36-37页 |
(五) 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的其他配套制度探讨 | 第37-40页 |
1. 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女性就业能力 | 第38页 |
2. 发展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业,促进女性就业 | 第38-39页 |
3. 鼓励女性通过多种就业方式达到就业目的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