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2.1 当地居民对旅游感知和态度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1.2.2 相关的外来经营者研究 | 第11-12页 |
1.2.3 乡村社会关系研究 | 第12-14页 |
1.2.4 西江千户苗寨的有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概念界定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1.3.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1章 旅游开发与外来经营者的进入 | 第17-32页 |
1.1 村寨概况与旅游发展 | 第17-24页 |
1.1.1 西江的历史沿革 | 第17页 |
1.1.2 西江的区位与交通 | 第17-20页 |
1.1.3 西江旅游发展进程 | 第20-24页 |
1.2 外来经营者的经营类别及现状 | 第24-29页 |
1.2.1 青年旅社 | 第26-27页 |
1.2.2 休闲度假型酒店 | 第27-28页 |
1.2.3 苗家乐和客栈 | 第28-29页 |
1.3 与本地经营者的对比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2章 外来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 | 第32-43页 |
2.1 外来经营者对旅游经营用房的租赁与投资 | 第32-37页 |
2.1.1 西江景区房屋建筑布局 | 第32-33页 |
2.1.2 西江景区内旅游经营用房的租赁与投资 | 第33-37页 |
2.2 外来经营者的经营策略 | 第37-42页 |
2.2.1 寻找作为媒介的各类人士 | 第37-39页 |
2.2.2 旅行社和外部网络平台的引入 | 第39-41页 |
2.2.3 依靠经济服务拓展和置换社区关系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外来经营者的社会交往活动 | 第43-54页 |
3.1 外来经营者在当地的日常生活 | 第43-48页 |
3.1.1 日常互动:生活与盈利需求的重合 | 第43-46页 |
3.1.2 情感维系:节庆与聚会的社会交往 | 第46-47页 |
3.1.3 深层交往:身份的转换 | 第47-48页 |
3.2 文化和宗教领域的有限进入 | 第48-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西江内部社会关系的维持和互动 | 第54-76页 |
4.1 外来经营者与当地的社会互动 | 第54-65页 |
4.1.1 外来经营者与房东:“貌合神离” | 第54-60页 |
4.1.2 与经营者们的合作与竞争 | 第60-62页 |
4.1.3 与游客的“你来我往” | 第62-64页 |
4.1.4 与当地未直接参与旅游的民众:“井水不犯河水” | 第64-65页 |
4.2 错位的彼此认知及影响 | 第65-74页 |
4.2.1 财富流转中的盈与亏 | 第65-72页 |
4.2.2 膨胀、迷失与思考 | 第72-74页 |
4.3 外来经营者介入后的乡村社会关系建构 | 第74-75页 |
4.3.1 熟人社会与陌生社会的交融并存 | 第74页 |
4.3.2 社会关系的动态调适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