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犯罪故意概述 | 第7-18页 |
一、关于故意本质的学说 | 第7-9页 |
(一) 希望主义和认识主义两大学说 | 第7-8页 |
(二) 容忍说、客观化意志说、回避意志说、盖然说、认真说 | 第8-9页 |
二、对以上学说评价及我国立法的理论依据 | 第9-10页 |
三、国外和中国古代有关故意的法律规定及其评价 | 第10-17页 |
(一) 中国古代关于故意规定及其特点 | 第10-13页 |
(二) 目前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关于故意的立法 | 第13-17页 |
四、研究犯罪故意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犯罪故意的心理学分析 | 第18-24页 |
一、犯罪故意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学基础 | 第18-22页 |
(一) 关于犯罪心理产生的各种学说争论 | 第18-19页 |
(二) 对以上理论观点的评析 | 第19页 |
(三) 犯罪故意的心理机制分析 | 第19-22页 |
二、犯罪故意与犯罪动机的区别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犯罪故意成立的认识因素分析 | 第24-38页 |
一、对“明知”的理解 | 第24-27页 |
(一) “明知”的含义 | 第24-26页 |
(二) 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认识 | 第26-27页 |
二、几个争议问题的剖析 | 第27-38页 |
(一) 犯罪主体是否是犯罪故意认识的内容? | 第27-28页 |
(二) 危害结果是否是一切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 第28-32页 |
(三) 关于违法性认识的争论 | 第32-38页 |
第四章 犯罪故意成立的意志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一、希望意志 | 第38-39页 |
二、放任意志 | 第39-40页 |
三、第三种意志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