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 第15-20页 |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 第15-16页 |
二、世界性环境问题 | 第16-18页 |
三、我国环境现状分析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性分析与评价方法综述 | 第20-21页 |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与评价方法综述 | 第21-28页 |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区域环境─经济系统构成及其特征分析 | 第30-34页 |
一、环境─经济系统构成 | 第30页 |
二、环境─经济系统辩证关系探讨 | 第30-32页 |
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理论基础 | 第34-39页 |
一、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二、区域环境─经济影响评价分析 | 第36-39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40-55页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7页 |
一、当前环境─经济指标设计的主要问题、难点 | 第40-41页 |
二、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1-42页 |
三、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7页 |
第二节 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47-54页 |
一、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7-52页 |
二、评价模型 | 第52-5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广东省环境─经济系统分析 | 第55-84页 |
第一节 广东省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 第55-65页 |
一、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第55-57页 |
二、生态环境概况 | 第57-60页 |
三、经济发展水平 | 第60-65页 |
第二节 广东省生态环境发展轨迹分析 | 第65-83页 |
一、土地利用轨迹分析 | 第65-69页 |
二、森林资源利用轨迹分析 | 第69-70页 |
三、水资源利用轨迹分析 | 第70-72页 |
四、近海海洋环境资源利用轨迹分析 | 第72-74页 |
五、矿产资源利用轨迹分析 | 第74-75页 |
六、城镇环境质量发展轨迹分析 | 第75-81页 |
七、农村生态环境发展轨迹分析 | 第81-8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广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 第84-99页 |
第一节 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第84-89页 |
一、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构建结果 | 第84-85页 |
二、三种方法计算结果 | 第85-86页 |
三、指标体系均值权重 | 第86-88页 |
四、讨论 | 第88-89页 |
第二节 广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 第89-98页 |
一、广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分析 | 第89-90页 |
二、广东省经济─环境指标体系各层发展分析 | 第90-92页 |
三、广东各市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比较 | 第92-9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广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99-103页 |
一、重点抓好整体协调,兼顾区域协调平衡 | 第99页 |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 第99页 |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优先理念 | 第99-100页 |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 第100页 |
五、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 | 第100-101页 |
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保障生态安全 | 第101页 |
七、强化宣传教育,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3-107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附表: 广东省 1995-2005 年经济与环境基础数据 | 第113-136页 |
附表 | 第114-136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