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技术在红曲菌菌种鉴别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 红曲菌 | 第13-16页 |
·红曲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红曲菌的分类 | 第14-16页 |
·红曲菌属在真菌中的位置 | 第14-15页 |
·红曲菌菌种的分类 | 第15-16页 |
2 红曲菌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16-18页 |
·形态学方法 | 第16页 |
·同工酶分析 | 第16-17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7-18页 |
3 DNA分子标记技术 | 第18-23页 |
·RFLP技术 | 第18-19页 |
·RAPD技术 | 第19页 |
·SCAR技术 | 第19-20页 |
·AFLP技术 | 第20页 |
·SSR技术 | 第20-21页 |
·ISSR技术 | 第21-22页 |
·SRAP技术 | 第22页 |
·rDNA序列分析 | 第22-23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红曲菌的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25-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材料 | 第25-27页 |
·菌株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27页 |
·方法 | 第27-28页 |
·红曲菌的分离纯化 | 第27页 |
·红曲菌的菌落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红曲菌的显微形态观察 | 第28页 |
·红曲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8页 |
·分类鉴定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红曲菌的分离纯化 | 第28页 |
·红曲菌的菌落形态观察 | 第28-29页 |
·红曲菌的显微形态观察 | 第29-32页 |
·红曲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34页 |
·供试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34-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红曲菌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 第3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材料 | 第37页 |
·菌株 | 第37页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38页 |
·电泳样品的制备 | 第37-38页 |
·电泳条件 | 第38页 |
·酯酶同工酶检测 | 第38页 |
·聚类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分析 | 第38-40页 |
·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红曲菌的ISSR和SRAP分析 | 第43-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材料 | 第43-45页 |
·菌种 | 第43页 |
·引物 | 第43-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7页 |
·红曲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45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45-46页 |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6页 |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46页 |
·DNA多样性聚类分析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ISSR分析 | 第47-52页 |
·引物筛选 | 第47页 |
·扩增条件优化 | 第47-48页 |
·ISSR扩增结果 | 第48-50页 |
·ISSR扩增产物聚类分析 | 第50-52页 |
·SRAP分析 | 第52-56页 |
·引物筛选 | 第52页 |
·扩增条件优化 | 第52-53页 |
·SRAP扩增结果 | 第53-55页 |
·SRAP扩增产物聚类分析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红曲菌的IGS分析 | 第58-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材料 | 第58-59页 |
·菌种 | 第58页 |
·引物 | 第58-59页 |
·方法 | 第59页 |
·红曲菌DNA的提取 | 第59页 |
·IGS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59页 |
·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 第59页 |
·聚类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IGS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59-61页 |
·IGS1扩增结果 | 第61-62页 |
·聚类分析 | 第62页 |
3 讨论 | 第62-6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4-67页 |
1 结论 | 第64页 |
2 讨论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附录1 | 第77-79页 |
附录2 | 第79-86页 |
附录3 | 第86-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