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2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20-3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2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 第2章 吉林省区域概况 | 第32-52页 |
| ·自然地理 | 第32-34页 |
|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32-33页 |
| ·气象与水文特征 | 第33-34页 |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34页 |
| ·地质环境背景 | 第34-52页 |
| ·地形地貌 | 第34-38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8-43页 |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43-45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5-47页 |
| ·岩土体类型 | 第47-52页 |
| 第3章 吉林省地质灾害总体特征 | 第52-60页 |
| ·地质灾害总体概况 | 第52-55页 |
| ·地质灾害类型与规模 | 第52-53页 |
| ·地质灾害的地域分布 | 第53-55页 |
|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概述 | 第55-58页 |
| ·崩塌 | 第55-56页 |
| ·滑坡 | 第56页 |
| ·泥石流 | 第56-58页 |
| ·地面塌陷 | 第58页 |
| ·地裂缝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4章 吉林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条件关系研究 | 第60-78页 |
|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 | 第60-64页 |
|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关系概述 | 第60-62页 |
|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相关性分析 | 第62-64页 |
| ·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 | 第64-67页 |
| ·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总体关系 | 第64-65页 |
| ·崩塌与岩体类型关系 | 第65-66页 |
| ·滑坡与岩体类型关系 | 第66-67页 |
| ·不稳定斜坡与岩体类型关系 | 第67页 |
| ·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 | 第67-69页 |
| ·崩塌与地质构造 | 第69页 |
| ·滑坡与地质构造 | 第69页 |
| ·泥石流与地质构造 | 第69页 |
| ·地质灾害与降水 | 第69-72页 |
| ·地质灾害与当日降雨量的关系 | 第69-70页 |
| ·地质灾害与前期降雨量的关系 | 第70页 |
| ·吉林省地质灾害分布与多年平均降雨量的关系研究 | 第70-72页 |
| ·地质灾害与植被 | 第72-73页 |
| ·吉林省植被特征 | 第72-73页 |
| ·地质灾害与植被关系 | 第73页 |
| ·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 | 第73-76页 |
|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 | 第74-75页 |
|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75-76页 |
| ·人类工程活动方式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 | 第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5章 吉林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综合评价 | 第78-94页 |
| ·易发区划分原则 | 第78页 |
|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方法 | 第78-83页 |
| ·可拓学理论 | 第78-81页 |
| ·最优组合赋权理论 | 第81-83页 |
|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理论的可拓学评价模型在吉林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第83-87页 |
| ·评价思路 | 第83-84页 |
| ·评价指标确定 | 第84-85页 |
| ·确定经典域 | 第85页 |
| ·确定节域 | 第85页 |
| ·确定权系数 | 第85-86页 |
|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理论的可拓学评价 | 第86-87页 |
|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综合分区 | 第87-91页 |
|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的编制 | 第87-88页 |
| ·地质灾害易发区特征 | 第88-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 第6章 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区划 | 第94-100页 |
| ·防治目标 | 第94页 |
| ·区划原则和方法 | 第94-96页 |
| ·区划原则 | 第94-96页 |
| ·区划方法 | 第96页 |
| ·重点防治区说明 | 第96-98页 |
| ·重点防治区(Ⅰ) | 第96-97页 |
| ·次重点防治区(Ⅱ) | 第97页 |
| ·一般防治区(Ⅲ)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7章 吉林省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 第100-130页 |
| ·预报预警模型 | 第101-104页 |
| ·前期有效降雨量 | 第101页 |
| ·预报预警模型建立 | 第101-103页 |
| ·预报预警模型应用 | 第103-104页 |
| ·预报预警软件开发 | 第104-111页 |
| ·功能及运行环境 | 第104页 |
| ·数据准备 | 第104-107页 |
| ·数据处理 | 第107-108页 |
| ·使用方法 | 第108-111页 |
| ·可视化会商系统 | 第111-112页 |
| ·硬件系统 | 第111页 |
| ·系统功能 | 第111-112页 |
| ·预报预警产品发布 | 第112-114页 |
| ·技术约定 | 第112-113页 |
| ·工作流程 | 第113-114页 |
| ·吉林省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 | 第114-121页 |
| ·主要功能 | 第114-115页 |
| ·总体设计 | 第115-116页 |
| ·体系结构 | 第116-118页 |
|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功能实现 | 第118-121页 |
| ·吉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 | 第121-128页 |
| ·系统简介 | 第121-122页 |
| ·系统应用 | 第122-1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 ·结论 | 第130-132页 |
| ·展望 | 第132-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3-145页 |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