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2章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功能识别 | 第13-22页 |
·经济法的功能 | 第13-17页 |
·克服市场失灵功能 | 第13-14页 |
·防止政府失灵功能 | 第14-15页 |
·宏观调控功能 | 第15-16页 |
·利益分配功能 | 第16-17页 |
·可持续发展功能 | 第17页 |
·社会法的功能 | 第17-22页 |
·保护弱势群体功能 | 第18-19页 |
·保护生态环境功能 | 第19页 |
·保障社会权利功能 | 第19-20页 |
·促进社会和谐功能 | 第20-22页 |
第3章 经济法与社会法功能属性的主次性与互补性 | 第22-31页 |
·经济法的经济性与社会法的社会性 | 第22-26页 |
·经济法的经济性 | 第22-24页 |
·社会法的社会性 | 第24-26页 |
·经济法与社会法功能的主次性 | 第26-28页 |
·经济法以经济功能为主,兼具社会功能 | 第26-27页 |
·社会法以社会功能为主,兼具经济功能 | 第27-28页 |
·经济法与社会法功能属性的互补性 | 第28-31页 |
·经济法的预防型保障机制与社会法的修复型保障机制 | 第28-29页 |
·经济法的经济增效功能与社会法的社会增效功能 | 第29页 |
·经济法的积极公平观与社会法的消极公平观 | 第29-31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治理中的经济法与社会法功能整合 | 第31-42页 |
·经济性与社会性矛盾交错的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 第31-35页 |
·“三农”问题 | 第31-33页 |
·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问题 | 第33-34页 |
·教育收费问题 | 第34-35页 |
·经济法与社会法功能整合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法律治理 | 第35-42页 |
·“三农”问题的法律治理 | 第35-38页 |
·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法律治理 | 第38-40页 |
·教育收费问题的法律治理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