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5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7-9页 |
一、个人旨趣引发思考 | 第7页 |
二、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存在的性别问题 | 第7-8页 |
三、本人曾做过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假设与佐证 | 第8-9页 |
第二节 该课题已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9-14页 |
一、国外的研究及实践 | 第9-11页 |
二、国内的研究及实践 | 第11-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教科书的人物角色分析 | 第15-32页 |
第一节 教科书分析的意义及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一、教科书分析的意义 | 第15页 |
二、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苏教版、河教版小语教科书人物角色分析 | 第16-27页 |
一、苏教版小语教科书角色分析 | 第16-18页 |
二、苏教版小语教科书插图分析 | 第18-20页 |
三、河教版小语教科书人物角色分析 | 第20-22页 |
四、河教版小语教科书插图分析 | 第22-25页 |
五、专题研究──木兰从军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性别观念形成的原因探讨 | 第27-32页 |
一、性别观念形成的生理学因素──刻板印象 | 第27-28页 |
二、性别观念形成的心理学起源──社会期待 | 第28-29页 |
三、性别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成因 | 第29-30页 |
四、性别观念形成的文化渊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两国教材比较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 | 第32-44页 |
第一节 新加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 第32-36页 |
一、新加坡小语教科书角色分析 | 第32-35页 |
二、新加坡小语教科书插图分析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两国小语教材比较研究 | 第36-39页 |
一、教材上的比较研究 | 第36-38页 |
二、两国在国情及文化历史上的对比 | 第38页 |
三、比较得到的启示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对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 | 第39-44页 |
一、理念:教材编写应增加对女性的关注 | 第39-40页 |
二、宏观:性别文化建设上要多角度地建构平等的两性文化 | 第40页 |
三、微观:课程设计上可采用独立的女性单元课程 | 第40-43页 |
四、实践:课程编制者与教师的职责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反思与结语 | 第44-52页 |
第一节 对课程内容与社会控制的反思 | 第44-47页 |
一、课程内容与权力控制的关系 | 第44-45页 |
二、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社会控制涵义 | 第45-46页 |
三、思想性内容与社会控制 | 第46页 |
四、工具性内容与社会控制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对教材分析相关理论的反思 | 第47-52页 |
一、安扬的教科书研究 | 第47-48页 |
二、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研究 | 第48-49页 |
三、结语 | 第49-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