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缩略词语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除草剂的应用开发及生物源除草剂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植物致病毒素的来源 | 第12-13页 |
3.植物致病毒素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13-15页 |
4.光系统Ⅱ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5.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46页 |
1.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30页 |
·材料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30页 |
2.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0-44页 |
·莱茵藻野生型及突变体的生长曲线 | 第30-33页 |
·链格孢菌毒素对野生型莱茵藻类囊体光合磷酸化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链格孢菌毒素对野生型莱茵藻类囊体光合电子传递的影响 | 第34-36页 |
·链格孢菌毒素对野生型莱茵藻类囊体ATP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页 |
·链格孢菌毒素对野生型莱茵藻类囊体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36-43页 |
·莱茵藻抗除草剂突变体对链格孢菌毒素的抗性与敏感性反应 | 第43-44页 |
3.全文结论 | 第44页 |
4.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