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导论 | 第7-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9-10页 |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一般范畴 | 第10-18页 |
(一) 高校后勤的内涵 | 第10页 |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 第10-11页 |
(三)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四) 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 第14-18页 |
三、强调哲理思维,明晰高校、高校后勤和社会的关系 | 第18-24页 |
(一) 系统思维 | 第18-19页 |
(二) 动态思维 | 第19-20页 |
(三) 创新思维 | 第20-21页 |
(四) 整合思维 | 第21-22页 |
(五) 强调哲理思维,明晰高校、高校后勤和社会的关系 | 第22-24页 |
四、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诸多矛盾分析 | 第24-29页 |
(一) 持续推进改革与观念障碍的矛盾 | 第24-25页 |
(二) 后勤实体与学校关系处理上的矛盾 | 第25-26页 |
(三) 市场价值规律与高校后勤教育属性的矛盾 | 第26-27页 |
(四) 师生日益提升的服务需求与优质服务相对短缺的矛盾 | 第27-28页 |
(五) 后勤现代化与职工队伍素质的矛盾 | 第28-29页 |
五、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 第29-49页 |
(一) 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 第29-31页 |
(二) 构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提升高校后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31-38页 |
(三)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整合资源,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 第38-44页 |
(四) 正确处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各种关系 | 第44-47页 |
(五) 改善后勤队伍结构,提升后勤从业人员层次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