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7-9页 |
·本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第二章 城市群基本理论 | 第11-19页 |
·城市群相关概念 | 第11-17页 |
·城市群的内涵 | 第11-12页 |
·城市群类型 | 第12-14页 |
·城市群的基本发展阶段 | 第14页 |
·城市群与城镇体系 | 第14-15页 |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 第15页 |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 第15-17页 |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联系 | 第17-19页 |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 第17页 |
·城市与区域合理发展的原则 | 第17-19页 |
第三章 中部地区城市群概况 | 第19-25页 |
·中部地区概况 | 第19-21页 |
·中部地区的行政区划 | 第19-20页 |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中部地区城市群概况 | 第21-25页 |
·长-株-潭城市群 | 第21-22页 |
·武汉城市群 | 第22页 |
·中原城市群 | 第22-23页 |
·合肥—芜湖都市带 | 第23页 |
·太—大城市群 | 第23页 |
·昌—九—景城市带 | 第23-25页 |
第四章 中部地区城市群成本与效益比较 | 第25-37页 |
·中部六大城市群城市成本—收益分析 | 第25-32页 |
·城市基础成本—收益分析 | 第26-27页 |
·城市生活成本—收益分析 | 第27-29页 |
·城市空间成本—收益分析 | 第29-30页 |
·城市智力成本—收益分析 | 第30-32页 |
·中部六大城市群成本—收益指数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六大城市群综合成本—收益指数的计算 | 第32-33页 |
·六大城市群的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4-37页 |
第五章 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 | 第37-56页 |
·对钱纳里模型的转换 | 第37-38页 |
·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 | 第38-41页 |
·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 第38-40页 |
·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中部地区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 | 第41-47页 |
·中部地区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 第41-45页 |
·中部地区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发展协调度分析 | 第47-48页 |
·中部地区人均 GDP与中部城市群人均 GDP比较 | 第47页 |
·中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率与中部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率比较 | 第47-48页 |
·中部六大城市群人均 GDP及城市化率对比 | 第48-53页 |
·中部六大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均 GDP对比 | 第48-49页 |
·中部六大城市群人均GDP对比 | 第49-50页 |
·中部六大城市群城市化率对比 | 第50-52页 |
·中部六城市群城市首位度指数 | 第52-53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53-56页 |
·中部地区经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 | 第53页 |
·中部城市群经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 | 第53页 |
·中部六城市群经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 | 第53-54页 |
·中部六城市群与其中心城市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
备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