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我国现行人大代表制度概述 | 第11-19页 |
一、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 第11-14页 |
(一) 人大代表的性质 | 第11-13页 |
(二) 人大代表的地位和作用 | 第13-14页 |
二、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 | 第14-17页 |
(一) 人大代表的职权 | 第14-17页 |
(二) 人大代表的职责 | 第17页 |
三、代表素质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互关系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人大代表素质的构成 | 第19-25页 |
一、代表观念 | 第19页 |
二、知识素质 | 第19-21页 |
(一) 文化知识 | 第19-20页 |
(二) 法律知识 | 第20-21页 |
(三) 专业知识 | 第21页 |
三、能力素质 | 第21-23页 |
(一) 个人的基本能力素质 | 第21-22页 |
(二) 政治素质 | 第22-23页 |
四、道德素质 | 第23-24页 |
五、身心素质 | 第24-25页 |
第三部分 人大代表素质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 第25-35页 |
一、缺乏正确的观念引导,代表履职出现困境 | 第26-30页 |
(一) 代表意识欠缺,代表义务观念淡薄,代表职务形同虚设 | 第26-27页 |
(二) 参选动机不纯,责任意识缺乏,滥用职权或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 | 第27-30页 |
二、知识素质不足,限制人大代表履职的效能 | 第30-31页 |
(一) 各级代表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代表工作的质量 | 第30页 |
(二) 各级代表的法律素质不高,影响代表履职的能力和效率 | 第30-31页 |
三、实践能力上的差异,影响人大整体效能的发挥 | 第31-32页 |
四、个别代表身体素质不高,履行职责存在困难 | 第32页 |
五、针对素质问题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一) 选举制度上的欠缺,造成代表素质的先天不足 | 第32-33页 |
(二) 人大活动中后天培养不利,造成代表素质得不到提高 | 第33页 |
(三) 缺乏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对代表不断提高素质予以督促 | 第33-35页 |
第四部分 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完善人大代表制度的建议 | 第35-51页 |
一、从源头把关,严格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 第35-41页 |
(一) 完善代表候选人条件,建立代表候选人素质要求制度 | 第35-38页 |
(二) 完善代表选举的程序设置 | 第38-39页 |
(三) 提倡竞选机制,坚持差额选举 | 第39-41页 |
二、树立代表义务观,建立健全代表的活动制度 | 第41-45页 |
(一) 提倡人大代表的义务观念 | 第41-42页 |
(二) 建立代表的学习培训制度 | 第42-43页 |
(三) 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代表活动 | 第43-44页 |
(四) 健全辅助机构,逐步实行代表的专职化 | 第44-45页 |
三、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制度,完善代表履职的物质保障机制 | 第45-51页 |
(一) 加强代表与选民的有效沟通,建立选民问责机制 | 第45-46页 |
(二) 提倡代表述职活动,建立代表考核机制 | 第46页 |
(三) 慎重运用代表罢免制度和辞职制度 | 第46-49页 |
(四) 解决人大代表活动的经费问题,保障代表能力的正常发挥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