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4页 |
一、课题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9-1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10-14页 |
第一章 风险社会理论概述 | 第14-25页 |
一、“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 | 第14-15页 |
二、“风险社会”的含义及特征 | 第15-18页 |
(一) “风险社会”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 风险社会的特征 | 第16-18页 |
三、风险社会的形成原因 | 第18-25页 |
(一) 全球化时代造就“全球风险社会” | 第18-19页 |
(二) 风险社会是西方霸权与专制的集中体现 | 第19-20页 |
(三) 人的主体性的过分凸显促成风险社会雏形 | 第20-21页 |
(四) 经济后果的过分追求是风险社会形成的必要因素 | 第21-22页 |
(五)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加速风险社会的进程 | 第22-23页 |
(六) 风险社会是价值观扭曲及文化冲突的产物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风险社会的治理及其模式 | 第25-38页 |
一、风险社会治理的概念 | 第25-27页 |
二、风险社会治理的构成要素 | 第27-33页 |
(一) 风险社会的治理主体 | 第27-29页 |
(二) 风险社会的治理领域 | 第29-33页 |
(三) 风险社会的五大治理机制 | 第33页 |
三、风险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 | 第33-38页 |
(一) 单个治理模式 | 第33-34页 |
(二) 复合治理模式 | 第34-38页 |
第三章 风险社会的来临与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 第38-42页 |
一、我国风险社会的来临及表现 | 第38-39页 |
(一) 社会风险 | 第38页 |
(二) 政治风险 | 第38-39页 |
(三) 经济风险 | 第39页 |
(四) 生态风险 | 第39页 |
二、我国风险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其挑战 | 第39-42页 |
(一) 我国风险社会治理的现状 | 第39-40页 |
(二) 我国风险社会治理的挑战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风险社会治理的个案分析 | 第42-46页 |
一、风险社会治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42-43页 |
二、风险社会治理的国内经验借鉴 | 第43-46页 |
第五章 我国风险社会治理的对策 | 第46-49页 |
一、建立具有前瞻性和动态适应性的多元化公共治理机制 | 第46-47页 |
二、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