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言 | 第10-14页 |
第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的理论来源 | 第14-41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的消费思想以及异化、意识形态理论 | 第15-30页 |
第一节 生产与消费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异化劳动 | 第18-24页 |
第三节 商品的秘密:金钱崇拜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意识形态理论 | 第25-30页 |
第二章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 第30-36页 |
第三章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领导权)理论 | 第36-41页 |
第二部分 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 | 第41-100页 |
第四章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 | 第42-55页 |
第一节 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虚伪的个性化形式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商品化的文化 | 第46-49页 |
第三节 文化工业:意识形态的新形式 | 第49-52页 |
第四节 文化工业批判的反思 | 第52-55页 |
第五章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消费社会单向度的消费者 | 第55-72页 |
第一节 人类迈入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时期 | 第55-57页 |
第二节 消费文化:社会控制的新形式 | 第57-62页 |
第三节 消费文化的秘密 | 第62-66页 |
第四节 单向度的消费社会 | 第66-69页 |
第五节 艺术中的乌托邦:消费社会的救赎 | 第69-72页 |
第六章 弗洛姆:异化的消费 | 第72-87页 |
第一节 消费者:异化消费的消费机器 | 第72-78页 |
第二节 消费还是浪费? | 第78-80页 |
第三节 消费异化之根 | 第80-82页 |
第四节 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消费方式 | 第82-85页 |
第五节 弗洛姆消费异化之反思 | 第85-87页 |
第七章 本雅明:离经叛道的消费思想 | 第87-100页 |
第一节 梦幻的巴黎 | 第88-92页 |
第二节 商品梦幻中的人 | 第92-94页 |
第三节 复制技术与灵韵的消失 | 第94-100页 |
第三部分:法兰克福学派之后消费文化研究的转向 | 第100-156页 |
第八章 菲斯克:我买故我在 | 第102-121页 |
第一节 作为大众的消费者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捉襟见肘的商业策略 | 第106-108页 |
第四节 消费者:权力的抵制意义的建构 | 第108-111页 |
第五节 快感:抵抗的驱动力 | 第111-113页 |
第六节 生产者式文本 | 第113-116页 |
第七节 大众的辨识力 | 第116-117页 |
第八节 菲斯克消费文化理论批判 | 第117-121页 |
第九章 鲍德里亚:符号视野下对消费社会的全面批判 | 第121-143页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神话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消费:丰盛中的暴殄天物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幸福、平等和民主:异化消费的幻像 | 第127-129页 |
第四节 符号差异:意识形态与异化消费 | 第129-133页 |
第五节 大众媒介与广告:消费社会的加速机 | 第133-135页 |
第六节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信贷与超前消费 | 第135-137页 |
第七节 走向符号社会 | 第137-143页 |
第十章 他山之石:消费文化与中国语境 | 第143-156页 |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 第143-146页 |
第二节 新世纪的中国:直面消费社会 | 第146-152页 |
第三节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艺术 | 第152-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3页 |
后记 | 第163-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