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情况 | 第11-12页 |
·农业高职就业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理论分析 | 第16-2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人力资源 | 第16页 |
·就业与失业 | 第16页 |
·几种失业类型 | 第16-17页 |
·西方学者的就业理论 | 第17-20页 |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 第17-18页 |
·菲利普斯曲线 | 第18页 |
·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 | 第18-19页 |
·西方就业理论的启示和借鉴 | 第19-20页 |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 第20-22页 |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 | 第20页 |
·马克思就业理论对中国就业改革的指导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 第22-34页 |
·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转变 | 第22-28页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 第22-25页 |
·高等教育体制的巨大变革 | 第25-27页 |
·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带来的转变 | 第27页 |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的转变 | 第27-28页 |
·新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 第28-29页 |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 第28页 |
·毕业生就业形式与途径的多元化 | 第28-29页 |
·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多元化 | 第29页 |
·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就业岗位争夺“白热化” | 第29页 |
·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化” | 第29页 |
·就业政策落实“失衡化” | 第29-30页 |
·就业市场招聘“异常化” | 第30页 |
·教育体制市场“需求化” | 第30页 |
·舆论媒体导向“误区化” | 第30页 |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特殊环境 | 第30-34页 |
·农业高职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 第30-32页 |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特殊环境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第34-42页 |
·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 | 第34-35页 |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 第35-39页 |
·就业率调查 | 第35页 |
·就业意向调查 | 第35-36页 |
·择业心态调查 | 第36-37页 |
·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 | 第37-38页 |
·就业途径调查 | 第38-39页 |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 第39-42页 |
·弱竞争性 | 第39页 |
·就业对口率低 | 第39-40页 |
·就业指导不力 | 第40页 |
·就业质量差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SWOT 分析 | 第42-54页 |
·优势因素分析 | 第44-46页 |
·农业高职生的各方面能力比一般劳动力素质高 | 第44页 |
·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 | 第44-45页 |
·农业高职作为高职教育而具有的优势 | 第45-46页 |
·劣势因素分析 | 第46-49页 |
·农业高职教育所处行业和层次的劣势 | 第46页 |
·农业高职院校所处地域的劣势 | 第46页 |
·农业高职教育发展依然处于不成熟阶段 | 第46-48页 |
·观念障碍 | 第48-49页 |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 第49-51页 |
·农业、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强 | 第49页 |
·西部大开发为农业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就业良机 | 第49-50页 |
·“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 第50-51页 |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 | 第51页 |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 第51-54页 |
·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型的不完善 | 第51-53页 |
·人才需求变化周期加快,社会认可度小,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 | 第53页 |
·社会对农业高职教育要求过高,招聘条件过于苛刻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策略分析 | 第54-65页 |
·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第54-56页 |
·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 | 第54页 |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 第54-55页 |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 第55页 |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 第55-56页 |
·坚持教育创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高职人才 | 第56-59页 |
·提高学生素质 | 第56-57页 |
·提高教师素质 | 第57页 |
·学科专业调整 | 第57-59页 |
·就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 | 第59页 |
·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市场 | 第59-62页 |
·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 第59-60页 |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 第60页 |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 第60-61页 |
·规范就业市场,加快人事代理制度改革 | 第61-62页 |
·若干政策建议 | 第62-65页 |
·鼓励自主创业,给予优惠政策 | 第62页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