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元刊杂剧三十种》概述 | 第11-35页 |
第一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版本情况 | 第11-20页 |
第二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作品创作者及其时代 | 第20-24页 |
第三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作品分类 | 第24-30页 |
第四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明刊本中的留存情况 | 第30-35页 |
第一章 元刊本作品之总题、题目、正名 | 第35-82页 |
第一节 元杂剧的门面:总题 | 第35-57页 |
一、元刊本“总题”之位置及体式 | 第35-42页 |
二、元刊本“总题”涵盖之信息 | 第42-52页 |
三、“总题”在明本中的流变 | 第52-57页 |
第二节 剧目之统摄:题目与正名 | 第57-82页 |
一、元刊本“题目”“正名”刊录情况 | 第58-66页 |
二、从元、明版本比较看元刊本“题目”“正名”于全剧之功能 | 第66-82页 |
第二章 元刊本作品之脚色 | 第82-151页 |
第一节 元刊本脚色的种类及其扮演人物类型 | 第83-116页 |
一、“旦”色 | 第84-87页 |
二、“末”色 | 第87-95页 |
三、“净”色 | 第95-102页 |
四、类脚色 | 第102-116页 |
第二节 从元、明版本的比较看元刊本脚色体制的特征 | 第116-151页 |
一、元、明版本元杂剧脚色种类比较——以明本新增脚色“冲末”、“搽旦”、“丑”为主要研究对象 | 第116-134页 |
二、元、明版本元杂剧脚色与所扮人物关系对比 | 第134-151页 |
第三章 元刊本作品之宾白 | 第151-236页 |
第一节 元刊杂剧三十种之宾白 | 第151-181页 |
一、元刊本宾白之提示语 | 第152-154页 |
二、元刊本宾白在剧中的位置 | 第154-165页 |
三、元刊本宾白于剧曲之功能 | 第165-181页 |
第二节 元、明版本宾白之比较 | 第181-236页 |
一、不同版本中宾白之提示语 | 第181-221页 |
二、元、明版本元杂剧宾白位置之异同 | 第221-225页 |
三、元、明版本宾白功能之比较 | 第225-236页 |
第四章 元刊本作品之套曲(上)——套曲格式及与明本之比较 | 第236-278页 |
第一节 元刊本套曲之基本结构 | 第236-252页 |
一、套曲之宫调 | 第236-238页 |
二、套曲之曲牌安排 | 第238-252页 |
第二节 元、明版本套曲曲牌对比 | 第252-278页 |
一、曲牌数量比较 | 第252-257页 |
二、套数中曲牌排列之差异 | 第257-267页 |
三、曲牌与曲词的形式对应 | 第267-278页 |
第五章 元刊本作品之套曲(下)——元、明版本曲词比较 | 第278-337页 |
第一节 元刊本曲词之功能 | 第278-300页 |
一、情境营造 | 第279-283页 |
二、观念表达 | 第283-287页 |
三、人物塑造 | 第287-295页 |
四、情节构画 | 第295-300页 |
第二节 唱词在明本中的变化及其对功能之影响 | 第300-337页 |
一、情境营造 | 第301-305页 |
二、观念表达 | 第305-310页 |
三、人物塑造 | 第310-318页 |
四、情节构画 | 第318-337页 |
结语 | 第337-342页 |
附录: 校勘举例 | 第342-362页 |
文献征引 | 第362-370页 |
后记 | 第370-3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