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番茄蓝光受体CRY1和CRY2基因沉默和过量表达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2-33页 |
1 引言 | 第1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2-25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12-16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12-14页 |
·培养基 | 第14页 |
·主要试剂 | 第14-15页 |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15-16页 |
·方法 | 第16-25页 |
·Cryptomchromel和Cryptomchrome2基因的获取 | 第16-19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9-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pMD18-T-CRY1,pMD18-T-CRY2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5页 |
·P1、P2的制备 | 第25-27页 |
·pMD18-T-P1,pMD18-T-P2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7页 |
·pSK-P1,pSK-P2重组子鉴定 | 第27-28页 |
·鉴定pSK-P12,pSK-P22质粒重组子 | 第28-29页 |
·菌落PCR鉴定重组质粒pHB-P1-P12,pBI121fsp-P1-P12,pHB-P2-P22 | 第29-30页 |
·pHB-CRY10X,pBI121fsp-CRY20X重组子菌落PCR的鉴定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 CRY1和CRY2基因沉默及过量表达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番茄 | 第33-44页 |
1 引言 | 第3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3-36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3-36页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培养基 | 第33-35页 |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36页 |
3 方法 | 第36-37页 |
·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番茄 | 第36-37页 |
·植物材料的准备 | 第36页 |
·重组农杆菌的准备 | 第36页 |
·重组农杆菌的转染与共培养 | 第36-37页 |
·再生 | 第37页 |
·生根 | 第37页 |
·转基因番茄的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3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诱导培养时期的组织培养 | 第37-38页 |
·生根时期的组织培养 | 第38页 |
·移入土中的植株 | 第38-39页 |
·转基因植株的抗性基因PCR检测 | 第39-40页 |
5 讨论 | 第40-43页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 | 第40-41页 |
·关于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方法 | 第41-42页 |
·浸染农杆菌的浓度 | 第42页 |
·植物细胞的感受态状况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文献综述 | 第44-63页 |
引言 | 第44页 |
1 隐花色素的主要功能 | 第44-49页 |
·去黄化 | 第44-45页 |
·调控开花周期 | 第45-47页 |
·调控生物钟 | 第47-48页 |
·影响受光调控基因的表达 | 第48-49页 |
2 隐花色素的光信号系统传导途径 | 第49-50页 |
3 隐花色素的分子结构、分子进化及基因的表达特点 | 第50-53页 |
·隐花色素的分子结构 | 第50-51页 |
·隐花色素的分子进化 | 第51-52页 |
·隐花色素基因表达的特点 | 第52-53页 |
3 隐花色素的作用模式 | 第53-55页 |
4 研究意义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主要英文缩略词 | 第63-65页 |
完成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