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纳米分子筛复合材料去除水中苯系物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苯系物污染废水概述第11-13页
     ·苯系物的基本理化性质第11-12页
     ·苯系物的危害第12-13页
     ·苯系物废水的来源第13页
   ·含苯废水处理方法第13-17页
     ·吸附法第13-14页
     ·光催化降解第14-15页
     ·生物降解法第15-16页
     ·膜分离法第16页
     ·共沸蒸馏法第16-17页
     ·其他处理方法第17页
   ·实验材料简介第17-20页
     ·纳米分子筛概述第17-18页
     ·硅藻土的结构与性能概述第18-19页
     ·絮凝剂简介第19-20页
   ·研究复合材料的意义及其发展方向第20-21页
     ·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意义第20页
     ·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第20-21页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1-23页
     ·物理法第21-22页
     ·化学法第22-23页
   ·国内外复合材料及苯系物去除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国内外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3-24页
     ·国内外水中苯系物处理现状第24-25页
   ·吸附材料常用再生方法第25-26页
   ·本课题背景来源及创新之处第26-28页
     ·课题背景第26页
     ·课题创新之处第26-28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8-32页
   ·实验目的第28页
   ·实验的主要材料及仪器第28-29页
     ·制备复合材料的主要材料第28页
     ·实验仪器第28-29页
     ·实验药品第29页
   ·实验方法第29-32页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9-30页
     ·复合材料最佳条件和最优配比的选择第30页
     ·絮凝条件的确定第30页
     ·复合材料的再生实验第30页
     ·苯系物含量的分析方法第30-31页
     ·实验的计算方法第31-32页
第三章 纳米复合材料的吸附实验第32-50页
   ·纳米复合材料对苯的吸附性能及最优吸附条件的确定第32-36页
     ·单独使用分子筛的吸附效果第32-33页
     ·硅藻土吸附去除苯的效果第33-35页
     ·复合材料吸附苯的效果第35-36页
   ·纳米复合材料对甲苯的吸附性能及最优吸附条件的确定第36-40页
     ·分子筛对甲苯的吸附效果第36-38页
     ·硅藻土吸附去除甲苯的效果第38-39页
     ·复合材料吸附甲苯的效果第39-40页
   ·纳米复合材料对二甲苯的吸附性能及最优吸附条件的确定第40-44页
     ·分子筛对二甲苯的吸附效果第40-42页
     ·硅藻土的吸附效果第42-43页
     ·复合材料吸附二甲苯的效果第43-44页
   ·纳米复合材料对苯乙烯的吸附性能及最优吸附条件的确定第44-49页
     ·分子筛对苯乙烯的吸附效果第44-46页
     ·硅藻土吸附苯乙烯的效果第46-47页
     ·复合材料吸附苯乙烯的效果第47-49页
   ·本章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复合材料与絮凝剂的复配第50-53页
   ·复合材料与絮凝剂复配的背景第50页
   ·絮凝剂的选用第50页
   ·实验方法第50页
   ·混凝条件的确定第50-53页
     ·混凝时间对浊度及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第50-51页
     ·絮凝剂配比对浊度及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第51页
     ·絮凝剂用量对浊度及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第51-52页
     ·静置时间对浊度及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第52-53页
第五章 复合材料的再生第53-55页
   ·再生实验方法第53页
   ·再生实验结果和讨论第53-55页
     ·回收率的比较第53页
     ·复合材料再生条件的确定第53-54页
     ·多次再生的比较第54-55页
第六章 材料的表征第55-58页
   ·分子筛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图第55页
   ·硅藻土的扫描电镜图第55-56页
   ·硅藻土热性能分析第56页
   ·红外光谱表征结果第56-58页
第七章 机理的探讨第58-62页
   ·纳米复合材料形成机理探讨第58-59页
     ·复合材料形成的理论依据第58页
     ·纳米分子筛、硅藻土复合材料的机理第58-59页
   ·复合材料吸附机理分析第59-62页
     ·表面吸附作用第59-60页
     ·复合材料吸附苯系物的机理第60-62页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第62-64页
   ·结论第62页
   ·建议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录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戈登氏菌WQ-01和WQ-01A的“4S”途径相关酶的计算机模拟
下一篇:不同碳源条件下PKA和Sch9对酿酒酵母时序寿命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