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8页 |
一、邓小平民本思想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8-16页 |
(一) 文化渊源: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 第8-10页 |
(二) 实践条件:旅法勤工俭学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推动 | 第10-13页 |
(三) 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思想和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13-14页 |
(四) 历史依据:对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教训的总结 | 第14-16页 |
二、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6-27页 |
(一) 经济层面——民富论 | 第16-18页 |
1. 邓小平民富论的提出 | 第16-17页 |
2. 富民的基本途径 | 第17-18页 |
3. 富民的价值目标 | 第18页 |
(二) 政治层面——民主论 | 第18-21页 |
1. 邓小平民主思想的提出 | 第18-19页 |
2.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3.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途径 | 第20-21页 |
(三) 文化层面—精神文明建设论 | 第21-24页 |
1.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论的提出 | 第22页 |
2.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 第22-23页 |
3.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 第23-24页 |
(四) 人的层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4-27页 |
1.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 | 第24-25页 |
2. 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 第26-27页 |
三、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27-33页 |
(一) 人民性 | 第27-28页 |
(二) 务实性 | 第28-30页 |
(三) 时代性 | 第30-31页 |
(四) 实践性 | 第31-32页 |
(五) 全面性 | 第32-33页 |
四、邓小平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33-37页 |
(一)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3页 |
(二) 新时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先导 | 第33-34页 |
(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 第34-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