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第1-2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5-3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5-28页 |
·研究的问题 | 第2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25-27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27-28页 |
·研究的范围、目标、思路 | 第28-29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28页 |
·研究的目标 | 第28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与资料应用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资料的选择与应用 | 第30页 |
·论文框架设计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理论借鉴 | 第32-40页 |
·系统理论 | 第32-33页 |
·系统要素及关联 | 第32页 |
·系统结构与功能 | 第32-33页 |
·系统环境 | 第33页 |
·系统运行与演进 | 第33页 |
·经济发展理论 | 第33-35页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第33-34页 |
·经济发展的目的 | 第34页 |
·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 第34-35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35-36页 |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5页 |
·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35页 |
·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建设与协同优化 | 第35-36页 |
·资源经济理论 | 第36-38页 |
·资源的稀缺性 | 第36-37页 |
·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 | 第37页 |
·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配置效率 | 第37页 |
·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 第37-3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8-40页 |
·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 第38页 |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善 | 第38-39页 |
·经济发展成本的合理分摊与发展利益的公平分享 | 第39页 |
·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渐进提高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概述 | 第40-57页 |
·新疆绿洲的形成与分类 | 第40-42页 |
·绿洲的形成条件 | 第40-41页 |
·新疆天然绿洲的形成 | 第41页 |
·新疆人工绿洲的形成 | 第41-42页 |
·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的联系与区别 | 第42页 |
·新疆绿洲的分布 | 第42-44页 |
·新疆绿洲的地域分布 | 第42-43页 |
·新疆绿洲的面积分布 | 第43页 |
·新疆绿洲的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 第44-50页 |
·新疆绿洲的资源系统 | 第44-48页 |
·新疆绿洲的生态系统 | 第48-49页 |
·新疆绿洲的经济系统 | 第49-50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外环生态圈 | 第50-53页 |
·山地生态系统 | 第50-51页 |
·荒漠生态系统 | 第51-52页 |
·荒漠--绿洲过渡带 | 第52页 |
·绿洲与外环生态圈的依存 | 第52-53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 第53-57页 |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 第53-54页 |
·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依存性 | 第54-55页 |
·生态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性 | 第55-56页 |
·生态经济系统易于退化的不稳定性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态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57-74页 |
·新疆绿洲的变迁与演进 | 第57-61页 |
·新疆绿洲地域分布的变化 | 第57页 |
·新疆绿洲面积的变动 | 第57-58页 |
·新疆绿洲分布及规模变动的特点 | 第58-59页 |
·新疆绿洲分布与规模变动的原因 | 第59-61页 |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的演进 | 第61-62页 |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化 | 第61页 |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结构的演变 | 第61-62页 |
·新疆绿洲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化 | 第62页 |
·新疆绿洲经济系统的发展 | 第62-68页 |
·新疆绿洲经济总量 | 第62-63页 |
·新疆绿洲农业的发展 | 第63-65页 |
·新疆绿洲农业各产业发展 | 第65-68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态势 | 第68-72页 |
·资源消耗大、运行效率低 | 第68-69页 |
·生态环境耗损大,系统不稳定因素累加 | 第69-70页 |
·人口增长快,绿洲人口密度大、负荷重 | 第70-71页 |
·绿洲外环生态圈发生重大变化 | 第71-72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72-74页 |
·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不协调 | 第72页 |
·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不匹配 | 第72-73页 |
·绿洲经济、资源、生态集约经营技术的滞后 | 第73页 |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的缺失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标及思路 | 第74-83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74-75页 |
·绿洲资源的保护、节约与可持续利用 | 第74页 |
·绿洲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维护及改善 | 第74-75页 |
·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 第75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75-77页 |
·绿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稳定 | 第75页 |
·绿洲经济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 | 第75-76页 |
·绿洲社会系统的全面进步 | 第76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整体目标 | 第76-77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77-79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第79-81页 |
·控制绿洲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强度 | 第79页 |
·构造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 | 第79-80页 |
·构造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 第80页 |
·构造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 | 第80-81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 第81-83页 |
·搞好水资源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 | 第81页 |
·优化绿洲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升经济系统的产出效率和效益 | 第81页 |
·加强绿洲与外围生态圈的建设 | 第81-82页 |
·控制绿洲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新疆绿洲规模的适度发展 | 第83-99页 |
·绿洲规模及影响因素 | 第83-84页 |
·绿洲规模 | 第83页 |
·绿洲规模的影响因素 | 第83-84页 |
·绿洲规模的确定模式 | 第84-87页 |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的绿洲规模 | 第84-85页 |
·资源环境供给约束下的绿洲规模 | 第85-86页 |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共同决定的绿洲规模 | 第86-87页 |
·新疆绿洲规模的确定 | 第87-97页 |
·新疆绿洲规模的资源评估 | 第87-91页 |
·新疆绿洲规模的资源约束面积评估 | 第91-96页 |
·新疆绿洲规模的适度面积选择 | 第96-97页 |
·新疆绿洲规模适度发展的策略 | 第97-99页 |
·严格控制荒地资源的开发 | 第97页 |
·提高水资源的渠系利用系数 | 第97页 |
·转变水资源的灌溉方式 | 第97-98页 |
·提高绿洲经济系统的产出水平 | 第98页 |
·控制绿洲人口规模的增长 | 第98-99页 |
第七章 新疆绿洲经济活动强度控制 | 第99-116页 |
·新疆绿洲经济活动强度 | 第99-101页 |
·经济活动强度 | 第99页 |
·经济活动强度的决定因素 | 第99-101页 |
·新疆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控制 | 第101-106页 |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102-104页 |
·水资源开发强度的控制 | 第104页 |
·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 第104-106页 |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控制 | 第106-110页 |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106-108页 |
·绿洲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第108-109页 |
·绿洲后备宜耕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控制 | 第109-110页 |
·新疆绿洲外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 第110-114页 |
·牧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 第110-111页 |
·山地森林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 第111-112页 |
·荒漠--绿洲过渡带开发利用强度的控制 | 第112-114页 |
·新疆绿洲生态环境的维护 | 第114-116页 |
·绿洲经济对生态环境消耗强度的控制 | 第114页 |
·绿洲生物资源的保护 | 第114-116页 |
第八章 新疆绿洲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 第116-128页 |
·新疆绿洲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原则 | 第116-117页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第116页 |
·与资源禀赋相对应 | 第116页 |
·实现优质、特色、高效 | 第116-117页 |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 | 第117页 |
·新疆绿洲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路 | 第117-118页 |
·将绿洲农业的发展作为重点 | 第117页 |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 第117页 |
·努力发展贸易业 | 第117-118页 |
·搞好旅游业发展 | 第118页 |
·有选择地发展制造业 | 第118页 |
·新疆绿洲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 第118-122页 |
·新疆绿洲农林牧渔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 第118-119页 |
·新疆绿洲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 第119-120页 |
·新疆绿洲畜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 第120-122页 |
·新疆绿洲果蔬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 第122页 |
·新疆绿洲农业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 第122-126页 |
·大宗农产品加工业 | 第122-124页 |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 第124页 |
·畜产品加工业 | 第124-125页 |
·农用资料生产工业 | 第125页 |
·绿洲农业服务业 | 第125-126页 |
·新疆绿洲旅游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 第126-128页 |
第九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 第128-139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 | 第128页 |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 第128页 |
·绿洲生态环境维护与改善技术 | 第128页 |
·绿洲经济系统产出与效率提高技术 | 第128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 第128-131页 |
·输水、节水技术 | 第128-129页 |
·盐渍化防止与治理技术 | 第129-130页 |
·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保育及恢复重建技术 | 第130页 |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 第130-131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究开发 | 第131-134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开发机构的建立 | 第131-132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开发机构的高效运作 | 第132-133页 |
·绿洲科技合作与交流 | 第133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开发资金的多渠道筹集和有效投入 | 第133-134页 |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推广应用 | 第134-139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技术推广机构的完善 | 第134-135页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下的技术推广 | 第135-136页 |
·新疆自治区体制下的地方技术推广 | 第136-137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技术推广及运用主体能力的提高 | 第137-139页 |
第十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 第139-149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 第139-142页 |
·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建立 | 第139页 |
·水权交易制度 | 第139-141页 |
·水价制度 | 第141-142页 |
·土地资源开发使用制度 | 第142-144页 |
·审批制度 | 第142页 |
·规划制度 | 第142-143页 |
·开发制度 | 第143-144页 |
·使用制度 | 第144页 |
·绿洲生态建设维护制度 | 第144-147页 |
·绿洲内生态建设制度 | 第144-145页 |
·绿洲外环生态维护制度 | 第145-147页 |
·绿洲产业发展政策 | 第147-149页 |
·绿洲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 第147页 |
·绿洲农业产业优化发展政策 | 第147-149页 |
第十一章 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监控 | 第149-161页 |
·监控的目的 | 第149-150页 |
·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做出正确判断 | 第149页 |
·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 第149页 |
·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确定目标与方向 | 第149页 |
·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第149-150页 |
·监控的准则 | 第150-151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非平衡稳态运转 | 第150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转化效率高 | 第150页 |
·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 第150页 |
·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 | 第150页 |
·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演进 | 第150-151页 |
·监控指标的设置 | 第151-155页 |
·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 第151页 |
·指标体系的具体设置 | 第151-155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 | 第155-158页 |
·绿洲经济系统的产出水平与效益评价 | 第155-157页 |
·绿洲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评价 | 第157页 |
·绿洲生态环境质量及改善的评价 | 第157页 |
·绿洲人口数量与素质评价 | 第157-158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评价 | 第158页 |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 | 第158-161页 |
·调控决策 | 第159页 |
·调控措施 | 第159-160页 |
·调控实施 | 第160-161页 |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第161-170页 |
·研究结论 | 第161-166页 |
·政策运用 | 第166-169页 |
·强化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 第166-167页 |
·加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 | 第167-168页 |
·构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监控体系 | 第168-169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