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22页 |
·小麦黄矮病病毒株系的概述 | 第10-11页 |
·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的研究 | 第11-13页 |
·小麦易位系鉴定的方法 | 第13-20页 |
·形态标记 | 第14页 |
·细胞学标记鉴定 | 第14-15页 |
·染色体核型分析(Chromosome Karyotype Analysiszz) | 第14页 |
·染色体分带 | 第14-15页 |
·生化标记 | 第15-16页 |
·同工酶标记 | 第15页 |
·贮藏蛋白标记 | 第15-16页 |
·分子标记 | 第16-20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 第16-17页 |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 第17-18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 | 第18-19页 |
·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 第19-20页 |
·序标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 STS) | 第20页 |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立论依据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抗性鉴定 | 第20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20页 |
·根尖染色体计数 | 第20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 第20页 |
·分子标记筛选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页 |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及立论依据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35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 | 第22-27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生物素标记探针 | 第23-24页 |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24-25页 |
·根尖的固定 | 第24页 |
·玻片的处理 | 第24页 |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24-25页 |
·制片的预处理 | 第25页 |
·原位杂交 | 第25-27页 |
·SSR实验程序 | 第27-29页 |
·SSR-PCR反应体系以及反应条件 | 第27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7-29页 |
·RFLP探针序列转化STS标记以及扩增 | 第29-30页 |
·EST序列转化STS标记 | 第30-31页 |
·特异条带的回收与克隆 | 第31-35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特异条带的回收: | 第31页 |
·特异条带二次扩增 | 第31页 |
·目的条带回收: | 第31-32页 |
·特异条带的连接: | 第32页 |
·转化与克隆 | 第32-33页 |
·菌落PCR鉴定 | 第33页 |
·菌液的保存: | 第33-34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34页 |
·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4-3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5-47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的结果 | 第35-37页 |
·SSR扩增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2A染色体上引物扩增结果 | 第37-38页 |
·2B染色体上引物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2D染色体上引物扩增结果: | 第39-41页 |
·RFLP探针转化STS标记的扩增结果 | 第41-42页 |
·EST序列转化STS标记的扩增结果 | 第42-43页 |
·RFLP探针Psr126转化STS-126引物扩增的特异条带序列分析 | 第43-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5 讨论 | 第48-50页 |
·关于基因组原位杂交的假信号的探讨 | 第48-49页 |
·关于SSR扩增结果的相关讨论: | 第49页 |
·RFLP转化STS标记的探讨 | 第49-50页 |
·EST转化STS标记效率的探讨 | 第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