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塔里木台盆区天然气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1-17页 |
第一节 台盆区天然气成因成藏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台盆区天然气成因成藏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第二章 热解实验与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17-42页 |
第一节 实验装置与动力学方法 | 第17-21页 |
第二节 烃源岩干酪根裂解生气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 | 第21-31页 |
一、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 | 第21-23页 |
二、生烃动力学热模拟实验结果 | 第23-27页 |
三、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模拟 | 第27-31页 |
第三节 原油裂解生气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 | 第31-42页 |
一、原油样品地球化学特征 | 第31页 |
二、原油裂解热模拟实验结果 | 第31-35页 |
三、原油裂解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 | 第35-42页 |
第三章 原油与干酪根裂解气生气机理探讨 | 第42-75页 |
第一节 原油热稳定性与原油裂解气生成特点 | 第42-51页 |
一、原油裂解生气过程 | 第42-46页 |
二、C_(1-5)总气生成动力学参数模拟 | 第46页 |
三、地质条件下的原油热稳定性 | 第46-48页 |
四、原油裂解气成藏特征的讨论 | 第48-50页 |
五、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地质条件下原油裂解气形成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 第51-62页 |
一、影响原油裂解气体积变化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 | 第51-53页 |
二、原油裂解气的组成变化 | 第53-54页 |
三、PVT模拟 | 第54页 |
四、原地原油裂解气藏的形成 | 第54-55页 |
五、气水界面迁移与水溶气体的散失 | 第55-57页 |
六、盐度对气体及气水系统体积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七、地质条件对原油裂解气保存的影响 | 第58-61页 |
八、主要认识与问题 | 第61-62页 |
第三节 海相干酪根与原油裂解气甲烷生成及碳同位素分馏差异研究 | 第62-69页 |
一、甲烷生气机理的差异性 | 第62-65页 |
二、两类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特征 | 第65-66页 |
三、甲烷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参数的成因意义 | 第66-68页 |
四、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节 有关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裂解气的判识的讨论 | 第69-75页 |
第四章 台盆区典型气藏天然气生成动力学与成藏研究 | 第75-112页 |
第一节 英南2井气藏天然气生成动力学与成藏研究 | 第75-94页 |
一、气藏地质地球化学背景 | 第75-76页 |
二、地质参数 | 第76-78页 |
三、烃源岩甲烷生成与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 | 第78-83页 |
四、原油热稳定性与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 | 第83-87页 |
五、原油裂解气乙烷生成与碳同位素动力学 | 第87-89页 |
六、英南2井天然气成藏模式 | 第89-94页 |
第二节 桑南气藏天然气生成动力学与成藏研究 | 第94-112页 |
一、气藏地质地球化学背景 | 第94-95页 |
二、主要地质参数 | 第95-98页 |
三、烃源岩甲烷生成与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 | 第98-105页 |
四、原油裂解动力学模型 | 第105-108页 |
五、干酪根气与原油裂解气的混合比例 | 第108-110页 |
六、天然气运聚成藏模型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2-115页 |
一、论文主要结论 | 第112-114页 |
二、论文主要创新 | 第114页 |
三、今后研究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博士期间(待)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声明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