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费氏中华根瘤菌nifR3-ntrBC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特性

第一章 综述第1-25页
   ·前言第6-7页
   ·生物固氮研究进展第7-10页
     ·生物固氮研究的简况第8-9页
     ·我国生物固氮研究状况第9-10页
   ·根瘤菌的分类第10-12页
   ·豆科植物中固氮共生体系研究第12-17页
     ·固氮共生体系中的结瘤基因第13-14页
     ·固氮共生体系中的固氮基因第14-16页
     ·豆科植物固氮研究的发展趋势第16-17页
   ·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第17-23页
     ·分离克隆与固氮有关基因的方法第17-18页
     ·鉴定与固氮相关基因克隆的主要实验技术第18-23页
   ·nifR3-ntrBC操纵子的研究简况第23-24页
     ·ntrBC基因在其他固氮菌中的研究情况第23页
     ·nifR3基因在其他固氮菌中的研究情况第23-24页
   ·本工作目的第24-2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5-43页
   ·菌株及质粒第25页
   ·植物材料第25页
   ·培养基及生长条件第25-27页
     ·培养基第25-27页
     ·生长条件第27页
     ·菌种保存第27页
   ·抗菌素第27-28页
   ·溶液、缓冲液和试剂第28-29页
   ·质粒DNA的制备第29-32页
     ·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第29-30页
     ·大量制备质粒DNA第30-31页
     ·试剂盒大量提质粒第31-32页
     ·质粒DNA的纯化、定量与沉淀第32-33页
     ·酚/氯仿抽提第32页
     ·质粒DNA的沉淀与贮存第32-33页
     ·分光光度法测定DNA浓度第33页
   ·电泳第33-34页
   ·DNA酶切第34页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第34页
     ·酶切DNA片段的CIP处理第34页
   ·DNA酶切片段的分离与回收第34-37页
     ·透析袋电泳法分离回收DNA片段第35-36页
     ·试剂盒法回收DNA片段第36-37页
   ·DNA的连接第37-38页
     ·载体质粒DNA的去磷酸化第37页
     ·DNA连接第37-38页
   ·质粒DNA的转化第38-39页
     ·快速制备E.coli的感受态细胞——CaCl_2法第38页
     ·转化反应第38页
     ·质粒DNA的电脉冲导入第38-39页
   ·PCR扩增DNA片段第39页
   ·三亲本接合和两亲本接合第39-41页
     ·三亲本接合第39-40页
     ·两亲本接合第40-41页
   ·β-葡糖苷酸酶活性检测第41页
   ·根瘤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1页
   ·大豆温室水培试验方法第41-43页
     ·供试菌株第41页
     ·植物材料第41-42页
     ·大豆水培试验第42页
     ·实验处理第42页
     ·结瘤时间观察第42页
     ·占瘤率检测第42页
     ·共生固氮效应的测定第42-43页
第三章 nifR3-ntrBC基因的克隆及测序分析第43-52页
   ·重组子pGXHN305的获得第43-44页
   ·重组子pGXHN305的进一步测序分析第44-52页
第四章 HN01突变体及其功能互补菌株的构建第52-57页
   ·同源单交换重组质粒的构建第52-54页
     ·pnifR3、pntrb、pntrc的克隆第52-53页
     ·载体的酶切、连接、转化第53-54页
   ·nifR3、ntrB、ntrC基因突变菌株的获得第54-55页
   ·互补质粒pGXHN306的构建第55-56页
   ·GXHNR、GXHNB、GXHNC功能互补菌株的获得第56-57页
第五章 突变体生长情况和植株试验第57-62页
   ·突变体生长情况第57-59页
   ·植株试验第59-62页
     ·植株全部结瘤时间的检测第59-61页
     ·共生固氮效应的测定第61-62页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性格分析:论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三部曲”
下一篇:配点型无网格法的误差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在动力特性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