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TM颗粒的药学部分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前言 | 第7-12页 |
| 1 立题依据 | 第7-8页 |
| 2 处方来源、组成及功能主治 | 第8页 |
| ·处方来源 | 第8页 |
| ·处方组成 | 第8页 |
| ·功能主治 | 第8页 |
| 3 处方中主要药味的现代研究文献 | 第8-12页 |
| 第一章 制备工艺研究 | 第12-34页 |
| 1 剂型选择 | 第12页 |
| 2 饮片采购与加工 | 第12页 |
| 3 工艺路线的拟定 | 第12-14页 |
| ·提取方法确定 | 第13-14页 |
| ·工艺路线拟定 | 第14页 |
| 4 工艺条件研究 | 第14-31页 |
| ·吸收溶剂率考察 | 第14-15页 |
| ·提取工艺研究 | 第15-18页 |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15-16页 |
| ·因素水平选择 | 第16页 |
| ·正交试验 | 第16-18页 |
| ·验证试验 | 第18页 |
| ·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 第18-19页 |
| ·浓缩工艺研究 | 第19页 |
| ·干燥工艺研究 | 第19-21页 |
| ·成型工艺研究 | 第21-31页 |
| ·辅料的筛选 | 第21-24页 |
| ·制粒 | 第24-27页 |
| ·半成品质量控制 | 第27-30页 |
| ·包装材料选择 | 第30页 |
| ·分装 | 第30页 |
| ·用量、规格及处方设计 | 第30页 |
| ·成型工艺的确定 | 第30-31页 |
| 5 制法及工艺流程图 | 第31-33页 |
| ·制法 | 第31-32页 |
| ·工艺流程图 | 第32-33页 |
| 6 中试试制及一般质量检查 | 第33-34页 |
| 第二章 质量标准研究 | 第34-47页 |
| 1 试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第34页 |
| 2 药品原料(饮片及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 | 第34-35页 |
| ·饮片来源及质量标准 | 第34-35页 |
| ·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 第35页 |
| 3 成品质量标准 | 第35-47页 |
| ·性状 | 第35页 |
| ·鉴别 | 第35-38页 |
| ·银杏叶的薄层鉴别 | 第35-36页 |
| ·川芎的薄层鉴别 | 第36-37页 |
| ·延胡索的薄层鉴别 | 第37-38页 |
| ·检查 | 第38-39页 |
| ·含量测定 | 第39-47页 |
| ·指标成分的选择 | 第39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39-40页 |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0页 |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0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0-41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1-42页 |
| ·系统适应性试验及专属性考察 | 第42-44页 |
|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第44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44-45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45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45页 |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45-46页 |
| ·样品测定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稳定性研究 | 第47-51页 |
| 1 考察方法 | 第47页 |
| 2 考察项目及结果 | 第47页 |
| 3 结论 | 第47-5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 1 结论 | 第51页 |
| 2 讨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综述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56-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