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2页 |
1 魔芋简介 | 第13-17页 |
·魔芋的种类和魔芋葡甘聚糖的结构 | 第13-14页 |
·魔芋的产品开发 | 第14-17页 |
·食品 | 第14-15页 |
·药物 | 第15-16页 |
·其它 | 第16-17页 |
2 稀土农用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国外的稀土农用研究 | 第17-18页 |
·中国的稀土农用研究 | 第18-20页 |
·稀土施用技术的研究 | 第18-19页 |
·稀土抗逆增产机理的研究 | 第19-20页 |
·稀土元素的生物化学特性研究 | 第20页 |
·对稀土农用的安全性研究及评价 | 第20页 |
·稀土农用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稀土微肥的施用技术和效果 | 第22-32页 |
1 引言 | 第22-2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喷施浓度与次数试验 | 第23页 |
·施肥方法试验 | 第23-24页 |
·对不同海拔不同魔芋品种试验 | 第24页 |
·稀土微肥施用效果调查 | 第24页 |
·土壤及魔芋中稀土残留测定 | 第24-25页 |
·溶液配制 | 第24-25页 |
·样品消化 | 第25页 |
·仪器及其工作参数 | 第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喷施浓度与次数对防病害影响 | 第25-26页 |
·喷施浓度与次数对魔芋产量影响 | 第26-27页 |
·喷施方式对魔芋防病害情况影响 | 第27页 |
·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魔芋品种的影响 | 第27-28页 |
·稀土元素残留分析 | 第28-31页 |
4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施用稀土对魔芋中葡甘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32-37页 |
1 引言 | 第32页 |
2 原理 | 第32-33页 |
3 实验步骤 | 第33-3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3页 |
·试剂和材料 | 第33页 |
·仪器 | 第33页 |
·实验步骤 | 第33-36页 |
·样品处理 | 第33页 |
·DNS试剂的配制 | 第33-34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页 |
·魔芋粉中游离还原糖的分离 | 第34-35页 |
·魔芋葡甘聚糖提取液的制备 | 第35页 |
·魔芋葡甘聚糖水解液的制备 | 第35页 |
·魔芋葡甘聚糖的测定 | 第35页 |
·含量计算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施用稀土对魔芋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37-51页 |
1 引言 | 第37-39页 |
·重金属的危害 | 第37-38页 |
·稀土对重金属胁迫缓解效应的研究 | 第38页 |
·重金属测定方法概况 | 第38页 |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38-3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9-40页 |
·仪器 | 第39-40页 |
·试剂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40-41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魔芋中Cd和Pb方法的建立 | 第41-45页 |
·燃烧器高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助燃比的影响 | 第42-43页 |
·线性范围考察 | 第43页 |
·共存元素干扰 | 第43-44页 |
·标准加入法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44页 |
·检出限和精密度的考察 | 第44-45页 |
·样品测定和方法回收率 | 第45页 |
·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魔芋精粉中Cd、Pb和Cr的含量 | 第45-48页 |
·消化方法的影响 | 第45-46页 |
·石墨炉原子吸收程序升温条件选择 | 第46-47页 |
·灰化温度的选择 | 第46页 |
·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 第46-47页 |
·干扰元素影响 | 第47页 |
·标准曲线、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47-48页 |
·回收率测定结果 | 第48页 |
·FAAS和GFAAS方法性能比较 | 第48-49页 |
·实际魔芋样品分析 | 第49-50页 |
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施用稀土对魔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51-63页 |
1 引言 | 第51-52页 |
·亚硝酸盐的危害 | 第51页 |
·亚硝酸盐检测方法概述 | 第51-52页 |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5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主要仪器和材料 | 第52-53页 |
·试剂 | 第53页 |
·样品制备 | 第53页 |
·水解率的测定 | 第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淋洗液与流速的选择 | 第53-54页 |
·酶的选择 | 第54-56页 |
·pH影响 | 第56页 |
·酶量影响 | 第56-57页 |
·温度影响 | 第57-58页 |
·干扰离子影响 | 第58-59页 |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第59页 |
·回收率与精密度 | 第59-60页 |
·精密度 | 第59页 |
·样品回收率 | 第59-60页 |
·样品测定 | 第60-61页 |
4.结论 | 第61-63页 |
全文结论 | 第63-65页 |
全文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