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及其在高层混合结构抗震评估中的应用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概述第11-12页
   ·基于性能的抗震思想第12-18页
     ·基于性能抗震的研究概况第12-14页
     ·性能抗震研究所关心的问题第14-16页
     ·抗震分析方法第16-18页
   ·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第18-22页
     ·混合结构研究现状第19-21页
     ·混合结构研究展望第21-22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2章 混合结构分析模型及地震波的选择第23-43页
   ·混合结构体系的简化第23页
   ·结构分析模型及恢复力模型第23-41页
     ·构件模型第23-35页
     ·层模型第35-36页
     ·层-杆系模型第36-37页
     ·连接的半刚性处理第37-38页
     ·P—△效应第38-40页
     ·阻尼矩阵第40-41页
   ·地震波的选择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改进的多模态静力推覆分析方法第43-70页
   ·概述第43-44页
   ·静力推覆分析第44-48页
     ·静力推覆分析简介第44-46页
     ·侧向力分布模式综述第46-48页
   ·多模态静力推覆分析第48-58页
     ·改进的多模态静力推覆分析方法第49-50页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第50-52页
     ·自适应的侧向力加载方式第52-53页
     ·目标位移的确定第53-57页
     ·结构反应的模态组合规则第57-58页
   ·结构的破坏准则及损伤模型第58-61页
     ·结构破坏准则第58-59页
     ·结构损伤模型第59-61页
   ·结构破坏机制第61-62页
   ·算例分析第62-68页
     ·规则钢框架结构第62-66页
     ·规则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构第66-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4章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动分析第70-95页
   ·概述第70-71页
   ·基本理论第71-74页
     ·强度折减系数R_y第72-73页
     ·弹塑性位移比的限值第73-74页
   ·分析方法第74-77页
     ·场地分类第74-76页
     ·恢复力模型第76-77页
   ·弹塑性位移比统计结果分析第77-88页
     ·场地土情况的影响第78-81页
     ·震级的影响第81-82页
     ·震中距的影响第82-83页
     ·阻尼比的影响第83-85页
     ·滞回特性的影响第85-88页
   ·简化公式第88-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混合结构改进的能力谱法第95-121页
   ·概述第95页
   ·等效线弹性体系分析(ATC-40 规范)第95-99页
     ·等效线弹性体系的等效周期第95-96页
     ·等效线弹性体系的等效阻尼第96-97页
     ·抗震性能评估能力谱法的步骤第97-99页
   ·等延性非弹性能力谱法第99-107页
     ·能力谱曲线的建立第99-103页
     ·需求曲线的建立第103-106页
     ·等延性非弹性能力谱法的应用步骤第106-107页
   ·等延性非弹性能力谱方法在混合结构体系中的应用第107-111页
   ·改善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及结构损伤分析第111-120页
     ·改善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第111-113页
     ·混合结构损伤分析第113-120页
   ·小结第120-121页
第6章 混合结构实例分析第121-136页
   ·概述第121页
   ·实例1:长沙保利大厦第121-127页
     ·建筑概况第121-122页
     ·弹塑性时程分析第122-124页
     ·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第124-127页
   ·实例2:同济大学混合结构振动台第127-135页
     ·试验概况第127-128页
     ·弹塑性时程分析第128-132页
     ·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第132-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结论第136-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0页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0-151页
附录 B(强震记录)第151-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SP薄板坯连铸结晶器三维流场与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公共新闻理论在我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