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生物质概况 | 第12页 |
·生物质利用现状 | 第12-19页 |
·生物质气化 | 第13-14页 |
·生物质热解 | 第14-16页 |
·生物质液化 | 第16-19页 |
·影响生物质液化的主要因素 | 第19-20页 |
·原料类型 | 第19-20页 |
·温度和升温速率 | 第20页 |
·压力 | 第20页 |
·生物质液化产物利用现状 | 第20-22页 |
·生物质液化制备燃油 | 第21页 |
·生物质液化制备高分子材料 | 第21-22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科学意义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本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 | 第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玉米秸秆常压快速液化最佳工艺参数的试验研究 | 第27-37页 |
·引言 | 第27页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实验设计 | 第28-30页 |
·回归方程分析 | 第30-31页 |
·响应面分析 | 第31-36页 |
·液化温度和液化时间对残渣率的影响 | 第31页 |
·液化温度和玉米秸秆用量对残渣率的影响 | 第31页 |
·液化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残渣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液化时间和玉米秸秆用量对残渣率的影响 | 第32页 |
·液化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残渣率的影响 | 第32-35页 |
·玉米秸秆用量和催化剂用量对残渣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生物质原料主要成分及液化效果的对比研究 | 第37-47页 |
·引言 | 第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生物质原料中主要成分的测定结果 | 第39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9-41页 |
·聚类分析 | 第41-43页 |
·生物质原料在相同液化条件下液化率的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玉米秸秆与霉变玉米秸秆液化特性的对比研究 | 第47-52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未霉变和霉变玉米秸秆成分分析结果 | 第49页 |
·霉变对玉米秸秆常压快速液化的影响 | 第49页 |
·霉变玉米秸秆常压快速液化工艺优化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生物质原料液化最优化条件的确定及液化反应条件对液化率和液化羟基值的影响 | 第52-59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原料预处理 | 第53页 |
·液化过程 | 第53页 |
·残渣率的测定 | 第53-54页 |
·羟基值的测定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实验设计 | 第54-56页 |
·回归分析 | 第56-57页 |
·羟基值测定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生物质液化产物制备胶粘剂及其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第59-70页 |
·前言 | 第59-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6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固化反应的化学过程 | 第60-61页 |
·固化反应的几点假设 | 第61页 |
·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61-68页 |
·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 第61-62页 |
·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62-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3页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1页 |
·建议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