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规律研究--以成都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研究的缘起第11-12页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理论意义第12页
     ·现实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21页
     ·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第13-18页
     ·城镇空间拓展研究综述第18-20页
     ·总结: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第20-21页
   ·研究思路第21-24页
     ·研究方法第21-23页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2章 基础研究第24-33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24-27页
     ·旅游第24-26页
     ·旅游小城镇第26-27页
   ·旅游小城镇的类型第27-29页
     ·现有的分类方法第27-28页
     ·本文的分类方法第28-29页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概况第29-30页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第30-32页
     ·小城镇与现代生活方式差距大第30页
     ·小城镇旅游产品与旅游需求差距大第30-31页
     ·城镇特色缺失第31-32页
     ·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发展问题第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案例解析第33-58页
   ·小鱼洞镇第34-41页
     ·城镇概况第34页
     ·城镇发展历程第34-35页
     ·城镇空间演化第35-39页
     ·小结:城镇空间生长规律第39-41页
   ·平乐镇第41-48页
     ·城镇概况第41页
     ·城镇发展历程简述第41-44页
     ·城镇空间演变第44-45页
     ·小结:城镇空间生长规律第45-48页
   ·洛带镇第48-51页
     ·城镇概况第48页
     ·城镇发展历程第48-49页
     ·城镇空间演变第49-51页
     ·小结:城镇空间生长规律第51页
   ·友爱镇第51-56页
     ·城镇概况第51-52页
     ·城镇发展历程第52-53页
     ·城镇空间演化第53-55页
     ·小结:城镇空间生长规律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内在机制第58-67页
   ·旅游小城镇综合发展机制第58-60页
     ·前期的初始状态第58-59页
     ·后续的动力支撑第59-60页
   ·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综合机制第60-65页
     ·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拓展的主导机制第61-62页
     ·社会结构变化——空间拓展的催化机制第62-63页
     ·规划和策划——空间拓展的导向机制第63-65页
     ·空间自组织——空间拓展的优化机制第65页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5章 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规律第67-83页
   ·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的影响因素第67-72页
     ·自然环境条件第67-68页
     ·历史基础第68-69页
     ·旅游开发模式第69-70页
     ·管理区划第70-71页
     ·交通因素第71-72页
   ·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特征第72-80页
     ·城镇容量和规模变化第72-74页
     ·空间拓展方式第74-76页
     ·空间结构特征第76-78页
     ·空间类型特征第78-80页
   ·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规律总结第80-83页
     ·城镇空间拓展是个有机连续的过程第80-81页
     ·物质空间单元不均衡增长和总体空间效益最优化相统一第81-82页
     ·旅游需求对空间建构的突出作用第82-83页
第6章 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的规划策略第83-87页
   ·"网络化"的城镇体系构建策略第83页
   ·"总体效益最优化"的城乡空间整合机制第83-84页
   ·"弹性"的城镇空间结构建构策略第84-85页
   ·"社会融合"的城镇空间功能布局策略第85页
   ·"地域特色"的城镇空间营造策略第85-86页
   ·"功能重组"的传统产业空间再利用策略第86-87页
结论第87-89页
   ·本文基本结论第87-88页
   ·本研究中的不足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附录1 游客问卷第95-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高强度桩承载特性及桩土相互作用分析
下一篇:汶川县城震后重建居民点建筑节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