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1-17页 |
·上述问题以前的解决方案 | 第11-12页 |
·本文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 第12-17页 |
·基于IEC61850规约设备的应用 | 第12-15页 |
·多Agent技术的应用 | 第15-17页 |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Agent及IEC61850 | 第18-30页 |
·引言 | 第18页 |
·Agent的概念 | 第18-22页 |
·Agent以及多Agent的定义 | 第18-19页 |
·几种典型的Agent | 第19-20页 |
·多Agent系统 | 第20-21页 |
·Agent术语 | 第21-22页 |
·IEC61850标准 | 第22-28页 |
·IEC61850标准的起源 | 第22页 |
·IEC61850标准体系 | 第22-23页 |
·IEC61850的技术特点 | 第23-24页 |
·IEC61850的目标 | 第24-26页 |
·IEC61850中的几个重要术语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多Agent系统的通信 | 第30-48页 |
·引言 | 第30页 |
·Agent通信的基本理论 | 第30-36页 |
·FIPA | 第30-35页 |
·FIPA MAS所定义的Agent管理参考模型 | 第30-33页 |
·Agent通信协议 | 第33页 |
·Agent系统内消息传输机制 | 第33-35页 |
·FIPA多Agent系统体系结构中的问题 | 第35页 |
·Agent通信的基本模式 | 第35-36页 |
·Agent通信语言(ACL) | 第36-41页 |
·ACL的应满足的条件 | 第36-38页 |
·KQML的层次 | 第38-39页 |
·KQML的语法 | 第39页 |
·KQML的语义 | 第39-41页 |
·支持KQML的通信机和处理机 | 第41页 |
·Agent系统通信过程 | 第41-46页 |
·Agent与名字服务器的通信 | 第41-43页 |
·用户Agent与管理Agent之间的通信 | 第43-44页 |
·Agent为学习而进行的通信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IEC61850变电站系统通信的研究 | 第48-70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IEC 61850建模方法 | 第49-53页 |
·功能分解 | 第49-50页 |
·通过组合创建信息模型 | 第50-51页 |
·用逻辑节点构建功能模型 | 第51-53页 |
·IEC 61850建模步骤 | 第53-59页 |
·逻辑节点和数据建模 | 第53-54页 |
·逻辑设备建模 | 第54-55页 |
·通信服务建模 | 第55-59页 |
·MMS在IEC61850中的应用 | 第59-64页 |
·制造报文规范(MMS) | 第59-60页 |
·IEC61850中的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 | 第60-61页 |
·基于TCP/IP的IEC61850特定通信服务映射MMS协议集 | 第61-63页 |
·MMS通信服务流程分析 | 第63-64页 |
·VMD与数据通信模型的关系分析 | 第64-66页 |
·VMD的概念及构造 | 第64-65页 |
·VMD与IEC61850数据模型中服务器的关系 | 第65-66页 |
·MMS协议的执行及其描述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IEC61850及多Agent系统的系统整合分析 | 第70-82页 |
·引言 | 第70页 |
·信息整合和系统互连问题解决的方案 | 第70-81页 |
·IEC61850规约及多Agent技术 | 第70-72页 |
·IEC61850规约和多Agent技术的通信整和分析 | 第72-74页 |
·IEC61850规约在OSI上的映射 | 第72-73页 |
·多Agent系统通信在OSI上的映射 | 第73-74页 |
·IEC61850及多Agent系统的语义的统一 | 第74-77页 |
·IEC61850标准形式的语义特征 | 第74-75页 |
·资源描述框架RDF及RDF Schema | 第75-77页 |
·基于IEC61850的IED和多Agent系统的通信模型方案 | 第77-81页 |
·RDF数据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存储 | 第78-80页 |
·RDF查询语言到SOL语言的转换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