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第一章 乔吉及其戏曲作品 | 第6-7页 |
| 一 乔吉介绍 | 第6页 |
| 二 作品介绍 | 第6-7页 |
| 第二章 乔吉戏曲用韵 | 第7-31页 |
| 一 乔吉戏曲用韵总说 | 第7-10页 |
| 二 乔吉戏曲用韵韵部分说 | 第10-31页 |
| (一) 阳声韵部 | 第10-21页 |
| 1. 东钟 | 第10-12页 |
| (1) 东钟 | 第10-11页 |
| (2) 东钟江阳 | 第11页 |
| (3) 东钟庚青 | 第11-12页 |
| 2. 江阳 | 第12页 |
| 3. 庚青 | 第12-13页 |
| 4. 真文 | 第13-14页 |
| 5. 寒山 | 第14-16页 |
| (1) 寒山 | 第14-15页 |
| (2) 寒山先天 | 第15-16页 |
| (3) 寒山桓欢 | 第16页 |
| 6. 桓欢 | 第16-17页 |
| (1) 桓欢 | 第16-17页 |
| (2) 桓欢寒山 | 第17页 |
| 7. 先天 | 第17-19页 |
| 8. 侵寻 | 第19页 |
| 9. 监咸 | 第19页 |
| 10. 廉纤 | 第19-20页 |
| 11. 小结 | 第20-21页 |
| (二) 阴声韵部 | 第21-31页 |
| 1. 支思 | 第21-22页 |
| (1) 支思 | 第21页 |
| (2) 支思齐微 | 第21-22页 |
| 2. 齐微 | 第22页 |
| 3. 鱼模 | 第22页 |
| 4. 皆来 | 第22-23页 |
| (1) 皆来 | 第22-23页 |
| (2) 皆来家麻 | 第23页 |
| 5. 萧豪 | 第23-24页 |
| 6. 歌戈 | 第24-25页 |
| (1) 歌戈 | 第24页 |
| (2) 歌戈家麻 | 第24-25页 |
| 7. 家麻 | 第25-27页 |
| (1) 家麻 | 第25-26页 |
| (2) 家麻歌戈 | 第26-27页 |
| 8. 车遮 | 第27-28页 |
| (1) 车遮 | 第27-28页 |
| (2) 车遮皆来 | 第28页 |
| 9. 尤侯 | 第28-29页 |
| 10.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乔曲戏曲出韵字与“元曲四大家”相关用韵的比较 | 第31-35页 |
| (一) 阳声韵部 | 第31-32页 |
| 1. 东钟庚青江阳 | 第31-32页 |
| 2. 真文庚青 | 第32页 |
| 3. 江阳 | 第32页 |
| 4. 寒山桓欢先天 | 第32页 |
| 5. 侵寻监咸廉纤 | 第32页 |
| (二) 阴声韵部 | 第32-35页 |
| 1. 支思齐微 | 第33页 |
| 2. 鱼模齐微 | 第33页 |
| 3. 皆来 | 第33页 |
| 4. 萧豪 | 第33页 |
| 5. 歌戈家麻 | 第33页 |
| 6. 车遮 | 第33-34页 |
| 7. 尤侯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乔曲戏曲用韵的两读字和入声字的归调问题 | 第35-44页 |
| (一) 两读字 | 第35页 |
| (二) 中古入声字 | 第35-44页 |
| 1. 用曲谱来检验中古入声字的声调 | 第38页 |
| 2 从乔曲内部通过排比同牌曲子来考察中古入声字的声调 | 第38-41页 |
| 3. 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的“定格”和“末句”来考察中古入声字的声调.. | 第41-44页 |
| (1) 定格 | 第41-42页 |
| (2) 末句 | 第42-44页 |
| 附录一 乔吉戏曲用韵总表 | 第44-54页 |
| 附录二 乔吉戏曲用韵韵字总表 | 第54-58页 |
| 附注 | 第58-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后记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