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3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皮肤癣菌 | 第13-16页 |
·皮肤癣菌的分类 | 第13-14页 |
·皮肤癣菌的感染特点 | 第14页 |
·皮肤癣菌的临床流行病学 | 第14-16页 |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抗真菌西药及治疗 | 第16-17页 |
·抗真菌中药 | 第17-19页 |
·苦参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苦参的化学成份 | 第19-20页 |
·苦参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20-21页 |
·白鲜皮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土茯苓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土荆皮的研究现状 | 第22页 |
·凝胶剂的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国内外凝胶剂的研究情况 | 第23-24页 |
·凝胶基质类型 | 第24-25页 |
·亲脂性凝胶 | 第25-26页 |
·乳剂型凝胶 | 第26页 |
·中药凝胶剂的制备 | 第26页 |
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3 论文设计思路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及其对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第30-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中药材 | 第30页 |
·试验菌 | 第30-31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2页 |
·四种中药有效成分的粗提取 | 第31页 |
·四种中药乙醇提取物的溶液配制 | 第31页 |
·四种中药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四种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 第32页 |
·四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对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三种中药提取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联合药敏实验 | 第36-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药品 | 第36页 |
·试验菌 | 第36-37页 |
·主要试剂和器材 | 第37页 |
·溶液配制 | 第37页 |
·菌株活化 | 第37页 |
·药敏板的制备 | 第37-38页 |
·菌悬液的配制 | 第38页 |
·药敏试验方法 | 第38页 |
·联合用药效果评价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皮癣净"透皮剂最佳配比的筛选 | 第41-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真菌菌株 | 第41-42页 |
·药品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受试药物剂量范围的确定 | 第42页 |
·均匀实验表的选择及安排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皮癣净"凝胶剂的制备及其稳定性考察 | 第47-5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7页 |
·仪器 | 第47页 |
·试药 | 第4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处方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48页 |
·凝胶剂的制备 | 第48-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结果 | 第49-50页 |
·结果分析 | 第50页 |
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皮癣净"凝胶剂的质量研究 | 第52-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材料 | 第52页 |
·试验仪器 | 第52页 |
·试验药品 | 第52页 |
·试验试剂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5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52-53页 |
·苦参碱的鉴别 | 第53-54页 |
·"皮癣净"凝胶剂中白鲜碱的含量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55页 |
·苦参碱的鉴别 | 第55-56页 |
·"皮癣净"凝胶剂中白鲜碱的含量 | 第56-58页 |
·空白干扰实验 | 第56-57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57页 |
·精密度与重现性实验 | 第57-58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58页 |
·样品测定 | 第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