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一、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诠释 | 第11-19页 |
(一) 爱国主义的诠释 | 第11-14页 |
1、爱国主义概念、内涵与特点 | 第11-12页 |
2、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及特点 | 第12页 |
3、当代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与功能 | 第12-13页 |
4、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 第13-14页 |
(二)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诠释 | 第14-18页 |
1、民族凝聚力的概念与内涵 | 第14-15页 |
2、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概念 | 第15-16页 |
3、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 | 第16页 |
4、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 第16-17页 |
5、中华民族凝聚力对民族的作用 | 第17-18页 |
(三) 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辩证关系 | 第18-19页 |
二、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联系及现实意义 | 第19-23页 |
(一) 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联系 | 第19-22页 |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重要精神因素 | 第20页 |
2、爱国主义的共同目标将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 第20-21页 |
3、爱国主义的人民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第21-22页 |
(二) 弘扬爱国主义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 | 第22-23页 |
1、有助于提升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 第22页 |
2、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 | 第22-23页 |
3、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第23页 |
三、探析当代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面临的挑战 | 第23-30页 |
(一) 狭隘民族主义的挑战 | 第23-25页 |
(二) 泛世界主义的挑战 | 第25-26页 |
(三) 分裂势力的挑战 | 第26-27页 |
(四) 民族精神贫困的挑战 | 第27-28页 |
(五) 信仰危机的挑战 | 第28-29页 |
(六) 党内不正之风的挑战 | 第29-30页 |
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路 | 第30-46页 |
(一) 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 | 第30-34页 |
1、热爱社会主义 | 第31-32页 |
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 第32页 |
3、维护祖国统一 | 第32-33页 |
4、投身祖国建设 | 第33-34页 |
(二) 倡导和培育高昂的民族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当务之急 | 第34-35页 |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的要求 | 第34页 |
2、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 第34-35页 |
3、坚持正面的爱国主义宣传和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 第35页 |
(三) 坚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政治保障 | 第35-39页 |
1、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领导使民族凝聚力增强 | 第36页 |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基和纽带 | 第36-38页 |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增长的一面旗帜 | 第38-39页 |
(四)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手段 | 第39-41页 |
1、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领导核心 | 第39-40页 |
2、保持执政党的凝聚核心作用要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活力 | 第40-41页 |
(五) 提高综合国力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 第41-43页 |
1、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1-42页 |
2、增强综合国力必须继续发展生产力 | 第42页 |
3、综合国力的增强离不开爱国主义的弘扬和民族精神培育 | 第42-43页 |
(六) 维护祖国的和平实现祖国统一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大主题 | 第43-46页 |
1、“一国两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第43-44页 |
2、台湾的回归系于祖国的统一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 第44-45页 |
3、继续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对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凝聚作用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