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6页 |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8-58页 |
第一章 棉花产量构成模式与育种主攻方向分析及其应用 | 第18-30页 |
1 棉花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高产育种主攻方向的确定 | 第18-23页 |
·棉花产量构成模式 | 第18-19页 |
·重要农业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19-20页 |
·棉花高产育种主攻方向 | 第20-22页 |
·泗棉3号的选育技术 | 第22-23页 |
2 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和在棉花杂交种培育中的应用 | 第23-30页 |
·作物杂种优势机理 | 第23-27页 |
·棉花杂种优势机理研究 | 第27页 |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与杂交种选育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和 QTL的检测 | 第30-40页 |
1 植物数量性状 QTL体系检测的遗传试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 植物数量性状的 QTLs定位方法研究 | 第32-35页 |
·常用的分子标记和作图群体 | 第32页 |
·QTL作图方法 | 第32-35页 |
3 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5-40页 |
·棉花产量性状的遗传力 | 第36页 |
·控制棉花产量性状的基因作用 | 第36-37页 |
·棉花数量性状主-多基因的遗传 | 第37-39页 |
·棉花产量和品质性状的 QTL定位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作物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第40-58页 |
1 主要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40-45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 第41页 |
·微卫星 DNA | 第41-42页 |
·RFLP标记 | 第42-43页 |
·AFLP标记 | 第43-44页 |
·SRAP标记 | 第44页 |
·其他分子标记 | 第44-45页 |
2 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45-55页 |
·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 第46-51页 |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 第51-52页 |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2-53页 |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鉴定 | 第53页 |
·分子标记用于基因定位 | 第53-54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54-55页 |
3 棉花遗传研究和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56-58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56-57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57-58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58-139页 |
第四章 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58-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农艺性状调查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73页 |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 第60-64页 |
·产量构成因素的决定 | 第64-68页 |
·农艺性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68-71页 |
·棉花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71-73页 |
3 讨论 | 第73-76页 |
·关于棉花产量性状的相关及其高产主攻目标 | 第73-74页 |
·关于其他农艺性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泗棉3号高产特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 第76-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试验材料 | 第76-77页 |
·试验设计和安排 | 第77页 |
·农艺性状调查 | 第77页 |
·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91页 |
·利用 P1、P2、F1、B1、B2和 F2六世代联合分析 | 第78-87页 |
·利用 P1、P2和 RIL群体的联合世代分析 | 第87-91页 |
3 讨论 | 第91-93页 |
·关于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遗传差异 | 第91-92页 |
·关于六世代联合世代分析与 RIL联合世代分析的比较 | 第92-93页 |
第六章 泗棉3号高产 QTL的分子标记研究及其定位 | 第93-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材料 | 第93-94页 |
·试验方法 | 第94页 |
·农艺性状调查 | 第94页 |
·分子标记及 QTL定位 | 第94-9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12页 |
·亲本及群体性状的表现 | 第95-96页 |
·分子标记的鉴定与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96-101页 |
·产量相关性状的 QTLs定位 | 第101-107页 |
·株型性状的 QTLs定位 | 第107-108页 |
·纤维品质性状的 QTLs定位 | 第108-110页 |
·单标记分析 | 第110-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7页 |
·关于泗棉3号株型和高衣分性状的表现和遗传机理 | 第112-113页 |
·关于不同环境中 QTL检测结果的差异 | 第113-115页 |
·关于不同组合间QTLs检测的差异 | 第115页 |
·关于产量性状的相关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陆地棉高衣分群体的衣分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及QTL分子标记研究 | 第117-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9页 |
·试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118页 |
·分子标记及QTL定位 | 第118页 |
·分析方法 | 第118-1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26页 |
·群体的衣分及其相关性状的表现 | 第119-120页 |
·高衣分群体的衣分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 第120-122页 |
·分子标记鉴定和 QTLs定位 | 第122-126页 |
3 讨论 | 第126-128页 |
·关于高衣分及其相关性状相关关系的遗传机理 | 第126页 |
·关于陆地棉品种高衣分及其相关性状改良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26-128页 |
第八章 皖杂40组合产量杂种优势的分子标记研究 | 第128-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30页 |
·研究材料 | 第128页 |
·产量性状测定 | 第128-129页 |
·分子标记实验方法 | 第129页 |
·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 | 第129-1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0-137页 |
·皖杂40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表现 | 第130-131页 |
·皖杂40组合的分子标记研究 | 第131-134页 |
·皖杂40产量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分析 | 第134-137页 |
3 讨论 | 第137-139页 |
·关于棉花产量性状的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137页 |
·关于棉花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机理 | 第137-139页 |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139-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