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中国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7-29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7-20页
 §1.2 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第20-24页
  §1.2.1 国内外关于金融创新的定义和分类第20-22页
  §1.2.2 金融创新概念的重新界定第22-24页
 §1.3 研究目标、方法和数据来源第24-26页
  §1.3.1 研究目标第24-25页
  §1.3.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3.3 数据来源第26页
 §1.4 本文的结构第26-27页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27-29页
  §1.5.1 可能的创新点第27-28页
  §1.5.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28-29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第29-47页
 §2.1 西方国家有关金融创新形成动因与机理的研究第29-37页
  §2.1.1 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兴起的原因解释第29-31页
  §2.1.2 金融创新的动因与发生机理的理论假说第31-37页
 §2.2 国外有关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第37-43页
  §2.2.1 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动摇第37-39页
  §2.2.2 传统货币需求函数失效的解释第39-41页
  §2.2.3 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实施第41-43页
 §2.3 国内有关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研究第43-45页
 §2.4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45-47页
第三章 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及其货币政策效应第47-61页
 §3.1 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历史背景第47-51页
  §3.1.1 国际背景第47-50页
  §3.1.2 国内背景第50-51页
 §3.2 金融创新的基本类型和主要创新产品第51-55页
 §3.3 西方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第55-61页
第四章 中国的金融创新及其成效第61-75页
 §4.1 中国的金融创新实践第61-71页
  §4.1.1 金融机构创新第61-63页
  §4.1.2 金融市场创新第63-65页
  §4.1.3 金融产品创新第65-70页
  §4.1.4 金融技术创新第70-71页
 §4.2 中国金融创新的成效第71-75页
第五章 中国的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第75-97页
 §5.1 理论准备第75-82页
  §5.1.1 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第75-77页
  §5.1.2 流动性偏好理论第77-79页
  §5.1.3 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79-81页
  §5.1.4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第81-82页
 §5.2 中国的传统货币需求模型第82-90页
  §5.2.1 模型的构建第82-84页
  §5.2.2 统计指标选择第84-85页
  §5.2.3 数据的收集整理第85-87页
  §5.2.4 参数估计与检验第87-89页
  §5.2.5 对计量结果的经济解释第89-90页
 §5.3 金融创新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影响第90-97页
  §5.3.1 传统货币需求模型的结构变化第90-91页
  §5.3.2 新货币需求模型的建立第91-93页
  §5.3.3 金融创新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作用第93-97页
第六章 中国的货币供给控制与金融创新第97-119页
 §6.1 货币供给控制的一般机理第97-101页
  §6.1.1 货币供给过程第97-98页
  §6.1.2 货币当局对基础货币的控制第98-99页
  §6.1.3 货币当局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第99-101页
 §6.2 中国的基础货币管理与金融创新第101-106页
  §6.2.1 传统货币调控方式第102-103页
  §6.2.2 新时期的基础货币调控第103-105页
  §6.2.3 金融创新在货币调控方式转变中的贡献第105-106页
 §6.3 中国的货币乘数变动与金融创新第106-119页
  §6.3.1 货币乘数计量模型的构建第107-109页
  §6.3.2 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检验第109-112页
  §6.3.3 金融创新在货币乘数变动中的影响第112-114页
  §6.3.4 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第114-119页
第七章 中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与金融创新第119-138页
 §7.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一般原理第119-121页
  §7.1.1 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19页
  §7.1.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标准第119-120页
  §7.1.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时变性第120-121页
 §7.2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迁第121-124页
  §7.2.1 中介目标选择的变化过程第121-122页
  §7.2.2 传统中介目标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迁移第122-123页
  §7.2.3 传统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及其动摇第123-124页
 §7.3 中国传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第124-131页
  §7.3.1 中介目标有效性的计量经济学衡量方法第124-126页
  §7.3.2 传统中介目标的可控性检验第126-128页
  §7.3.3 传统中介目标的相关性检验第128-131页
 §7.4 金融创新对中国传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影响第131-138页
  §7.4.1 金融创新与贷款总量的可测性第131-132页
  §7.4.2 金融创新与贷款总量的可控性第132-133页
  §7.4.3 金融创新与贷款总量的相关性第133-138页
第八章 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创新第138-160页
 §8.1 货币政策传导的一般理论第138-141页
  §8.1.1 货币政策传导的涵义第138页
  §8.1.2 有关货币政策传导的几种理论观点第138-141页
 §8.2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与金融创新的贡献第141-147页
  §8.2.1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殊背景第141-143页
  §8.2.2 信贷传导渠道的演进第143-144页
  §8.2.3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下的传导机制第144-146页
  §8.2.4 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与金融创新的作用第146-147页
 §8.3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第147-160页
  §8.3.1 对利率传导效应的计量检验第148-150页
  §8.3.2 对股票价格传导效应的计量检验第150-152页
  §8.3.3 对现代信贷传导效应的计量检验第152-160页
第九章 中国金融创新发展趋势与政策选择第160-173页
 §9.1 研究结论综述第160-161页
 §9.2 中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第161-162页
 §9.3 中国货币政策实施面临的挑战和变化第162-164页
  §9.3.1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第162-163页
  §9.3.2 货币政策实施的有利条件第163-164页
 §9.4 中国货币当局应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第164-173页
致谢第173-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份制商业银行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决策模型分析
下一篇:C~n中单位球上的Q_k空间和Bloch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