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车辆-轨道系统垂向耦合动力学概述 | 第11-13页 |
|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本思想 | 第11-12页 |
|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的基本概述 | 第12-13页 |
| ·国内外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 ·计算机彷真是研究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必然趋势 | 第13-14页 |
|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的现状 | 第14-15页 |
| ·当前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振动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 第15-17页 |
| ·研究问题采用的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车辆-轨道垂向高频相互动态响应的意义 | 第18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及数值分析方法 | 第20-52页 |
| ·概述 | 第20页 |
| ·轨道系统模型的发展 | 第20-31页 |
| ·车辆系统模型的发展 | 第31-33页 |
| ·车辆-轨道系统垂向耦合统一模型的建立 | 第33-49页 |
| ·传统的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模型 | 第33-34页 |
| ·本文的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振动模型 | 第34-35页 |
| ·车辆振动微分方程 | 第35-39页 |
| ·钢轨的振动微分方程 | 第39-47页 |
| ·轨枕的振动微分方程 | 第47页 |
| ·道床的振动微分方程 | 第47-49页 |
|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关系 | 第49-51页 |
| ·数值分析方法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车辆-轨道系统的激励类型 | 第52-60页 |
| ·概述 | 第52页 |
| ·车辆-轨道系统的激励源 | 第52-54页 |
| ·轨道几何不平顺 | 第52-53页 |
| ·钢轨接头状态引发的不平顺及轨下基础的缺陷 | 第53-54页 |
| ·车辆本身的缺陷 | 第54页 |
| ·几种常见的激励及其模型 | 第54-59页 |
| ·车轮扁疤 | 第54-57页 |
| ·低接头 | 第57-58页 |
| ·谐波激扰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仿真程序的编制与验证 | 第60-71页 |
| ·模态数与钢轨固有频率的关系 | 第60-61页 |
| ·程序的编制 | 第61-63页 |
| ·程序验证 | 第63-67页 |
| ·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 第63-64页 |
| ·与Euler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64-65页 |
| ·不同截止频率时与Euler梁仿真结果的比较 | 第65-67页 |
| ·钢轨低接头动态响应 | 第67-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轮轨垂向耦合高频振动 | 第71-95页 |
| ·概述 | 第71页 |
| ·轨道低接头条件下轮轨动力响应 | 第71-75页 |
| ·车辆速度对轮轨相互动力作用的影响 | 第71-73页 |
| ·总折角对轮轨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73-75页 |
| ·轮轨力频率成分及其与Euler梁结果的比较 | 第75页 |
| ·车轮扁疤激励下轮轨动力作用 | 第75-82页 |
| ·初速度激励下轮轨动力作用 | 第76-79页 |
| ·位移激励下轮轨动力响应 | 第79-82页 |
| ·单一谐波不平顺对轮轨动态响应 | 第82-88页 |
| ·车速对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2-84页 |
| ·波长对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4-86页 |
| ·波深变化对轮轨之间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86-88页 |
| ·连续谐波不平顺对轮轨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88-93页 |
| ·车速对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9页 |
| ·波长对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9-90页 |
| ·波深变化对轮轨之间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90-91页 |
| ·与Euler梁模型仿真结果的比较 | 第91-93页 |
| ·Euler梁和Timoshenko梁结果上主要区别 | 第93-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4页 |
| 附录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