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概述 | 第12-21页 |
一、安全保障义务主体概述 | 第12-15页 |
(一)安全保障义务的内涵与外延 | 第12-14页 |
(二)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 第14-15页 |
二、研究安全保障义务主体范围的意义 | 第15-21页 |
(一)引出本文研究的三组案例 | 第15-18页 |
(二)案例小结与问题提出 | 第18-19页 |
(三)研究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重要性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确定标准和类型化研究 | 第21-39页 |
一、确定安全保障义务主体范围的一般标准 | 第21-25页 |
(一)可预见性标准 | 第21-23页 |
(二)邻近性标准 | 第23-24页 |
(三)合理信赖标准 | 第24-25页 |
二、确定安全保障义务主体范围的具体标准 | 第25-28页 |
(一)法定标准 | 第26页 |
(二)特殊标准 | 第26-27页 |
(三)善良管理人标准 | 第27-28页 |
(四)一般注意标准 | 第28页 |
三、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比较法研究 | 第28-33页 |
(一)大陆法系的判例发展和理论确立 | 第28-31页 |
(二)普通法系中注意义务的确立和发展 | 第31-33页 |
(三)小结 | 第33页 |
四、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类型化 | 第33-39页 |
(一)场所的管理人 | 第34-35页 |
(二)活动的组织者 | 第35-36页 |
(三)职业活动的从事者 | 第36-37页 |
(四)在先行为义务人 | 第37-38页 |
(五)基于社会密切关系产生的义务主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我国关于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界定及完善 | 第39-55页 |
一、关于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立法现状 | 第39-43页 |
(一)《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 | 第39-40页 |
(二)《侵权责任法》 | 第40-41页 |
(三)其他法律法规 | 第41-43页 |
二、有关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司法实践 | 第43-46页 |
(一)基于合同附随义务的合同当事人 | 第43-44页 |
(二)确立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雏形 | 第44页 |
(三)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正式确立与拓展 | 第44-46页 |
三、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不足 | 第46-49页 |
(一)不全面:立法列举偏颇经营性社会活动主体 | 第46页 |
(二)欠正义:义务内容不加区别地适用于所有主体 | 第46-47页 |
(三)范围模糊:未界定“公共场所”、“群众性活动” | 第47-48页 |
(四)尚存争议:私人场所管理人和在先行为义务人 | 第48-49页 |
(五)实务困境:概念混淆、适用出现偏差 | 第49页 |
四、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的实证与理论完善 | 第49-55页 |
(一)立法上拓宽主体范围 | 第49-51页 |
(二)司法中纠正适用偏差 | 第51-54页 |
(三)民法学对义务主体研究的技术支持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