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我国的酸雨 | 第12-14页 |
·酸雨的定义 | 第12页 |
·酸雨的形成机制 | 第12-13页 |
·酸雨的危害 | 第13页 |
·我国的酸雨演变及现状 | 第13-14页 |
·气溶胶的湿清除 | 第14-17页 |
·气溶胶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气溶胶湿清除 | 第15-17页 |
·气溶胶湿清除对降水化学性质影响的研究 | 第17-21页 |
·气溶胶湿清除对降水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7页 |
·观测与模拟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近地表气溶胶的湿清除以及对降水化学性质的观测试验 | 第24-38页 |
·引言 | 第24页 |
·观测试验介绍 | 第24-35页 |
·站点介绍 | 第24-25页 |
·观测试验方案 | 第25-26页 |
·观测仪器 | 第26-31页 |
·观测期间的数据质量控制 | 第31-35页 |
·实验室的分析 | 第35页 |
·气溶胶的称重 | 第35页 |
·气溶胶样品和降水样品的离子成分分析 | 第35页 |
·数据的处理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计算电导率 | 第35-36页 |
·降水与气溶胶样品中离子的当量浓度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观测期间的气象背景及气溶胶、反应性气体和降水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 | 第38-56页 |
·引言 | 第38页 |
·观测期间气象条件 | 第38-39页 |
·观测期间近地表气溶胶的变化特征 | 第39-43页 |
·观测期间相关气体浓度的变化特征 | 第43-48页 |
·气溶胶的离子成分 | 第48-50页 |
·观测期间气溶胶离子浓度变化 | 第48-49页 |
·观测期间不同粒径的气溶胶质量浓度 | 第49-50页 |
·观测期间降水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 | 第50-54页 |
·降水 pH 值、电导率的变化 | 第50-52页 |
·降水离子浓度 | 第52-54页 |
·与其他酸雨站点降水化学性质的比较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降水与近地表气溶胶相互关系的个例分析 | 第56-94页 |
·引言 | 第56页 |
·URG 观测得到的降水事件个例分析 | 第56-61页 |
·6 月 30 日降水事件 | 第56-58页 |
·7 月 7 日降水事件 | 第58-61页 |
·本节小结 | 第61页 |
·酸雨自动监测仪观测的降水事件个例分析 | 第61-87页 |
·7 月 24 日降水事件 | 第61-66页 |
·7 月 26 日降水事件 | 第66-69页 |
·7 月 29 日降水事件 | 第69-72页 |
·7 月 30 日降水事件 | 第72-75页 |
·8 月 9 日降水事件 | 第75-79页 |
·8 月 14 日降水事件 | 第79-83页 |
·8 月 25 日降水事件 | 第83-86页 |
·本节小结 | 第86-87页 |
·模式模拟 | 第87-93页 |
·模型介绍 | 第87页 |
·结果分析 | 第87-93页 |
·本节小结 | 第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泰山地区边界层气溶胶对降水化学性的影响 | 第94-102页 |
·引言 | 第94页 |
·泰山站和泰安站的环境介绍 | 第94-95页 |
·泰山站和泰安站的降水 pH 值和电导率状况 | 第95-99页 |
·降水 pH 值和电导率的分布 | 第95-96页 |
·泰山站和泰安站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96-97页 |
·泰山站和泰安站酸雨的长期变化趋势 | 第97-99页 |
·边界层内气溶胶对两站降水 pH 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 第99-100页 |
·上甸子站与泰山地区的降水化学性质的对比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以及工作展望 | 第102-106页 |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气溶胶的湿清除与降水化学性质观测中存在问题及其工作展望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个人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