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基本电子电路论文--调制技术与调制器、解调技术与解调器论文--编码器论文

基于HARQ和CT-TCM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5页
 1.1 数字通信系统概述第7-8页
 1.2 网格编码调制技术的发展与最新进展第8-10页
 1.3 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的发展概况第10-12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第13-15页
第二章 CT-TCM的编译码原理第15-25页
 2.1 格形编码调制(TCM)第15-19页
  2.1.1 网格编码调制器结构第15-17页
  2.1.2 TCM的子集划分原理第17-19页
 2.2 CT-TCM的定义及其编码器结构第19-22页
  2.2.1 CT-TCM的发展由来第19页
  2.2.2 CT-TCM的分量码编码器第19-21页
  2.2.3 全局编码器第21-22页
 2.3 CT-TCM的译码器结构及译码算法第22-25页
第三章 CT-TCM与HARQ结合的自适应技术第25-35页
 3.1 自适应技术概述第25-26页
  3.1.1 自适应技术分类第25-26页
  3.1.2 自适应调整策略第26页
 3.2 HARQ概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30页
  3.2.1 ARQ的重传机制第27-28页
  3.2.2 HARQ的分类第28-29页
  3.2.3 码合并技术第29-30页
 3.3 基于HARQ与CT-TCM技术的自适应系统设计第30-35页
  3.3.1 提出背景与方案选择第30页
  3.3.2 系统模型第30-31页
  3.3.3 重传中删除矩阵的选择与设计第31-32页
  3.3.4 重传协议第32-33页
  3.3.5 码合并方式第33-35页
第四章 CT-TCM和HARQ结合的自适应系统性能分析第35-47页
 4.1 信道模型与系统参数第35-37页
  4.1.1 信道模型第35-36页
  4.1.2 系统中的编码调制方案第36页
  4.1.3 系统中检错码的选择第36-37页
 4.2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第37-43页
  4.2.1 固定调制方式下的误比特率(BER)性能分析第37-40页
  4.2.2 固定调制方式下的吞吐量性能分析第40-43页
 4.3 CT-TCM+HARQ方案的编码调制转换信噪比门限第43-47页
  4.3.1 非相关有边信息衰落信道下的门限划分第43-45页
  4.3.2 相关有边信息衰落信道下的门限划分第45-46页
  4.3.3 基于信噪比门限划分的总体分析第46-47页
第五章 结束语第47-49页
致谢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喷雾热解法制备掺杂二氧化锡导电薄膜
下一篇:明代话本小说的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