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典的复杂性 | 第10-20页 |
一、典的复杂性 | 第10-15页 |
(一) 典习惯的混同性 | 第10-11页 |
(二) 典概念的模糊性 | 第11-13页 |
(三) 典制定法的矛盾性 | 第13-15页 |
二、典的复杂性成因探析 | 第15-20页 |
(一) 典与我国农业、土地以及宗法伦理有着密切联系 | 第15-16页 |
(二) 典习惯的起源因素比较复杂 | 第16-18页 |
(三) 典的复杂与我国的法制传统有着一定的关系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典的误解、缺失与扭曲 | 第20-29页 |
一、典的误解、缺失与扭曲 | 第20-24页 |
(一) 典在观念上的误解 | 第20-22页 |
(二) 典在立法中的缺失 | 第22页 |
(三) 典在司法中的扭曲 | 第22-24页 |
二、典的误解、缺失与扭曲的背景 | 第24-29页 |
(一) 以领事裁判权为核心的政治与外交形势 | 第24-26页 |
(二) 发展绝对滞后的我国民法学 | 第26-28页 |
(三) 尚待挖掘、整理的典习惯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典权的创制、反省与入典 | 第29-45页 |
一、典权的创制、反省与入典 | 第29-36页 |
(一) 典权的创制 | 第29-32页 |
(二) 典权的反省 | 第32-34页 |
(三) 典权的入典 | 第34-36页 |
二、典权创制、反省与入律的原因分析 | 第36-45页 |
(一) 典习惯被作为司法的一个重要法律渊源 | 第36-39页 |
(二) 民国时期的判例制度为典提供了制度保障 | 第39-41页 |
(三) 民法学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 | 第41-45页 |
第四章 从典到典权的启示 | 第45-57页 |
一、从典到典权 | 第45-47页 |
(一) 典 | 第45页 |
(二) 从典到典权 | 第45-47页 |
(三) 典权 | 第47页 |
二、从典到典权的启示 | 第47-57页 |
(一) 必要的民事习惯调查是制定民法典的前提 | 第47-50页 |
(二) 重视并切实利用和吸收习惯是制定民法典的重要指导思想 | 第50-53页 |
(三) 民法学理论的发达与成熟是成功制定民法典的基础 | 第53-54页 |
(四) 民事习惯应当成为民法的一个重要渊源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63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