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4-36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14-2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1.2 试剂、酶类 | 第14-15页 |
1.3 菌株、质粒和细胞株 | 第15-16页 |
1.4 常用试剂配制 | 第16-18页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1.6 计算机软件及数据库 | 第19-20页 |
1.7 引物 | 第20-24页 |
2. 方法 | 第24-36页 |
2.1 cDNA文库的构建以及基因序列的测定 | 第24页 |
2.2 MTC Panel表达谱分析 | 第24页 |
2.3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4-26页 |
2.4 GST和His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 | 第26-27页 |
2.5 GST融合蛋白与His融合蛋白的体外结合实验(GST-pull down) | 第27-29页 |
2.6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UBCP1和Tim50L1相互作用蛋白 | 第29-30页 |
2.7 通用底物的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30-31页 |
2.8 CTD磷酸酶活性分析 | 第31-32页 |
2.9 真核细胞的培养和转染 | 第32-34页 |
2.10 免疫共沉淀 | 第34页 |
2.11 细胞凋亡检测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6-80页 |
第一节 UBCP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第36-59页 |
1. cDNA文库的构建及基因序列分析 | 第36-38页 |
2. UBCP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38-39页 |
3. UBCP1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第39-44页 |
4. GST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44-45页 |
5. 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45-48页 |
6. 酶活性位点分析 | 第48-50页 |
7. UBCP1对CTD的去磷酸化作用 | 第50-53页 |
8. 亚细胞定位 | 第53-54页 |
9. UBCP1与RNA聚合酶II的免疫共沉淀 | 第54页 |
10.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UBCP1相互作用蛋白 | 第54-57页 |
11. UBCPI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7-59页 |
第二节 Tim50L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第59-71页 |
1. Tim50L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9-61页 |
2. Tim50L1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第61-63页 |
3. Tim50L1的原核表达 | 第63-64页 |
4. 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64-66页 |
5. Tim50L1对CTD的去磷酸化作用 | 第66-67页 |
6. Tim50L1的亚细胞定位 | 第67页 |
7. Tim50L1与RNAPII的荧光共定位 | 第67-68页 |
8. Tim50L1与 RNAPII的免疫共沉淀 | 第68页 |
9. Tim50L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68-70页 |
10. 尝试酵母双杂交筛选Tim50L1相互作用蛋白 | 第70-71页 |
第三节 MCP1和DUH的功能研究 | 第71-80页 |
1. MCP1和DUH基因序列分析 | 第71-73页 |
2. MCP1和DUH的表达谱分析 | 第73-75页 |
3. MCP1和DUH的原核表达 | 第75-76页 |
4. MCP1的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76-79页 |
5. MCP1对CTD的去磷酸化作用 | 第79-8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80-93页 |
1. UBCP1的功能探讨 | 第80-88页 |
2. Tim50L1的功能探讨 | 第88页 |
3. MCP1和DUH的功能探讨 | 第88-90页 |
4. 总结及展望 | 第90-93页 |
第五章 综述RNA聚合酶II CTD的可逆磷酸化调控 | 第93-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22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