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萃取青蒿素及其纯化工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超临界流体萃耿 | 第11-21页 |
1. 1 超临界流体 | 第11-13页 |
1. 2 SCF的溶解能力和选择性 | 第13-16页 |
1. 3 超临界萃取 | 第16-17页 |
1. 4 超临界萃取与传统萃取方法的比较 | 第17-18页 |
1. 5 超临界萃取的应用 | 第18-19页 |
1. 6 超临界萃取动力学模型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层析及重结晶精制 | 第21-26页 |
2. 1 层析分离技术 | 第21-24页 |
2. 1. 1 层析原理 | 第21-22页 |
2. 1. 2 层析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2. 1. 3 层析系统的操作方法 | 第23页 |
2. 1. 4 层析精制的应用 | 第23-24页 |
2. 2 结晶精制 | 第24-26页 |
2. 2. 1 结晶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 2. 2 结晶的应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青蒿素 | 第26-40页 |
3. 1 概述 | 第26页 |
3. 2 青蒿素类药物的市场前景 | 第26-27页 |
3. 3 青蒿素的来源 | 第27-28页 |
3. 4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 | 第28-29页 |
3. 4. 1 分子结构 | 第28页 |
3. 4. 2 物理性质 | 第28页 |
3. 4. 3 化学性质 | 第28-29页 |
3. 5 青蒿素的抗疟机理 | 第29-30页 |
3. 6 青蒿素的分析测定 | 第30-33页 |
3. 6. 1 定性分析 | 第30页 |
3. 6. 2 定量分析 | 第30-33页 |
3. 7 青蒿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 第33-35页 |
3. 8 青蒿素的精制纯化方法 | 第35-38页 |
3. 8. 1 青蒿中的药用成分 | 第35页 |
3. 8. 2 柱层析提纯青蒿素 | 第35-38页 |
3. 9 课题提出的意义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青蒿素实验分析方法 | 第40-44页 |
4. 1、 青蒿素定性分析方法 | 第40页 |
4. 2、 青蒿素定量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4. 2. 1 HPLC分析原理 | 第40页 |
4. 2.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0-41页 |
4. 2. 3 分析实验操作 | 第41页 |
4. 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3页 |
4. 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超临界CO_2萃取青蒿素 | 第44-51页 |
5. 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44-46页 |
5. 2 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5. 3 实验内容 | 第47-50页 |
5. 3. 1 对萃取温度压力条件的优化 | 第47-48页 |
5. 3. 2 分离器Ⅰ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 第48-50页 |
5. 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柱层析提纯青蒿素 | 第51-66页 |
6. 1 流动相的选择 | 第51-62页 |
6. 1. 1 薄层层析初步筛选流动相 | 第51-59页 |
·.1 .1仪器及试剂 | 第51页 |
6. 1. 1. 2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51-52页 |
6. 1. 1. 3 显色剂的制备 | 第52页 |
6. 1. 1. 4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52页 |
6. 1. 1. 5 操作过程 | 第52页 |
6. 1. 1. 6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6. 1. 2 柱层析选择流动相 | 第59-62页 |
6. 2 柱层析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2-65页 |
6. 2. 1 流速 | 第62-63页 |
6. 2. 2 上样量 | 第63页 |
6. 2. 3 优化条件下的层析情况 | 第63-64页 |
6. 2. 4 层析柱再生 | 第64-65页 |
6. 3.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晶精制青蒿素 | 第66-69页 |
7. 1 实验内容 | 第66页 |
7. 2 实验步骤 | 第66页 |
7. 3 结果与讨论 | 第66-67页 |
7. 3. 1 结晶溶剂的选择 | 第66-67页 |
7. 3. 2 结晶溶剂量 | 第67页 |
7. 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青蒿素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