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6页 |
| 1 引言 | 第7页 |
| 2 稻瘟病是研究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模式系统 | 第7-9页 |
| ·稻瘟病菌的无性世代及其对寄主的侵染 | 第7-8页 |
| ·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 | 第8页 |
| ·稻瘟病菌的变异机制 | 第8页 |
| ·稻瘟病菌作为模式菌株的特点 | 第8-9页 |
| 3 稻瘟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9-10页 |
| 4 植物病原菌基因的克隆策略 | 第10-11页 |
| 5 真菌菌丝生长研究的现状 | 第11-15页 |
| ·cAMP及相关的调控因子 | 第12-13页 |
| ·几丁质合成酶 | 第13页 |
| ·运输蛋白 | 第13-14页 |
| ·衔接蛋白 | 第14-15页 |
| 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观察及遗传分析 | 第16-24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16-17页 |
| ·供试菌株 | 第16页 |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16页 |
| ·培养基 | 第16-17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 ·突变表型与潮霉素抗性的遗传分析 | 第17页 |
| ·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 ·突变体侵染过程的观察 | 第18页 |
| ·致病性的比较测定 | 第1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 ·共分离检测 | 第18-19页 |
| ·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 | 第19-21页 |
| ·在洋葱表皮上的侵染过程 | 第21-22页 |
| ·对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的致病性 | 第22-23页 |
| 4 讨论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稻瘟菌菌落生长相关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 第24-37页 |
| 1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4页 |
| ·培养基 | 第24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 ·突变体基因组中质粒插入位点数及拷贝数的分析 | 第24-25页 |
| ·突变体插入位置侧端序列的获得 | 第25-26页 |
| ·插入位置侧端序列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26页 |
| ·稻瘟菌基因组TAC文库的筛选和阳性克隆的鉴定与分析 | 第26页 |
| ·互补验证 | 第26-2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 ·突变体K1304基因组中质粒插入位点数及拷贝数的确定 | 第28-29页 |
| ·质粒插入位置左侧序列的拯救及互补验证 | 第29-34页 |
| ·质粒插入位置右侧序列的拯救及互补验证 | 第34-36页 |
| 4 讨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