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不起诉的概述 | 第12-16页 |
一、 不起诉的概念 | 第12-14页 |
二、 不起诉的分类和称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中外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历史概况 | 第18-26页 |
一、 我国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沿革 | 第18-20页 |
(一) 古代法律中隐含有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精神 | 第18页 |
(二)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产生和萎缩 | 第18-19页 |
(三)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确立 | 第19-20页 |
二、 国外和我国台、澳地区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沿革 | 第20-26页 |
(一) 英美法系 | 第20-22页 |
(二) 大陆法系 | 第22-24页 |
(三) 我国台湾、澳门地区 | 第24-26页 |
第四章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立法价值 | 第26-32页 |
一、 确立了无罪推定思想的精华--疑罪从无原则 | 第26-28页 |
二、 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实现司法公正 | 第28-29页 |
三、 充分体现了诉讼经济效益价值 | 第29-30页 |
四、 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 | 第30-32页 |
第五章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性质定位 | 第32-37页 |
一、 证据不足不起诉是公诉权的一项权能 | 第32-33页 |
二、 证据不足不起诉是法律监督权 | 第33-34页 |
三、 证据不足不起诉不是自由裁量权 | 第34-37页 |
第六章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法律效力及法律后果 | 第37-41页 |
一、 法律效力 | 第37-40页 |
(一) 是程序性处分,而非实体性处分 | 第37-38页 |
(二) 停止刑事诉讼的相对性 | 第38-40页 |
二、 法律后果 | 第40-41页 |
(一) 公诉程序的停止 | 第40页 |
(二) 被不起诉人推定的无罪性 | 第40页 |
(三) 对被不起诉人的强制措施的解除 | 第40页 |
(四) 物的强制措施的解除 | 第40-41页 |
第七章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条件 | 第41-45页 |
一、 实体条件--证据不足 | 第41-43页 |
二、 程序条件--补充侦查 | 第43-45页 |
第八章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制约机制 | 第45-51页 |
一、 不起诉决定权行使之前的制约 | 第45-46页 |
二、 不起诉决定权行使之后的制约 | 第46-51页 |
(一) 检察机关的内部制约 | 第46-48页 |
(二) 检察机关的外部制约 | 第48-51页 |
第九章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刑事赔偿问题 | 第51-55页 |
第十章 证据不足不起诉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 第55-61页 |
一、 应将刑事诉讼法第140条中的“可以不起诉”改为“应当不起诉” | 第55页 |
二、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程序性要件过于严格 | 第55-56页 |
三、 应将适用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工作程序简化 | 第56页 |
四、 公安机关应将证据不足的案件移送检察机关作不起诉处理 | 第56-57页 |
五、 应改革被害人将公诉转化为自诉的救济程序 | 第57-61页 |
第十一章 建立交易不起诉程序的思考 | 第61-66页 |
主要参考资料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