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33页 |
一、 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 | 第24-26页 |
二、 研究这一问题的价值 | 第26-28页 |
三、 本文关于担保物权范围的界定 | 第28-33页 |
(一) 担保物权的含义 | 第28-30页 |
(二) 担保物权的类型 | 第30-33页 |
1 、 法定担保物权与意定担保物权 | 第30页 |
2 、 留置性担保物权与优先清偿性担保物权 | 第30-31页 |
3 、 动产担保物权、不动产担保物权、权利担保物权与集合财产担保物权;特定财产担保物权与浮动财产担保物权 | 第31页 |
4 、 定限型担保物权与权利移转型担保物权 | 第31-33页 |
上篇 保障信用--担保物权的基本功能 | 第33-71页 |
一、 担保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点 | 第33-43页 |
(一) 担保物权制度功能与价值的关系 | 第33-34页 |
(二) 担保物权制度的价值 | 第34-39页 |
1 、 秩序价值 | 第35-36页 |
2 、 效益价值 | 第36-37页 |
3 、 公平价值 | 第37-39页 |
(三) 从信用制度的角度把握担保物权的功能 | 第39-43页 |
1 、 担保物权功能的传统观念 | 第39-40页 |
2 、 信用与债 | 第40-41页 |
3 、 在信用体系中研究担保物权 | 第41-43页 |
二、 担保物权的功能 | 第43-59页 |
(一) 担保物权对信用的保障 | 第43-57页 |
1 、 信用的多重含义 | 第43-48页 |
2 、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 第48-53页 |
3 、 信用风险及其危害 | 第53-54页 |
4 、 担保物权是强化信用的手段 | 第54-57页 |
(二) 担保物权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 第57-59页 |
1 、 担保物权对银行信贷业的支柱作用 | 第57-58页 |
2 、 促进商品流通 | 第58页 |
3 、 担保促进社会信用的提高 | 第58-59页 |
4 、 培育市场经济 | 第59页 |
三、 信用机制与担保物权的功能 | 第59-71页 |
(一) 对信用的经济功能 | 第59-64页 |
1 、 信用的经济功能 | 第59-62页 |
2 、 信用的成本 | 第62-63页 |
3 、 担保物权、保证与个人信用的交替使用和互补关系 | 第63-64页 |
(二) 信用经济的进化与担保物权构造的演变 | 第64-71页 |
1 、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 第64-66页 |
2 、 信誉机制及其基础 | 第66-68页 |
3 、 担保物权的信用基础 | 第68-71页 |
中篇 社会需求--制度为满足功能而演进 | 第71-161页 |
一、 不动产抵押的功能变迁史 | 第72-102页 |
(一) 序说 | 第72-74页 |
1 、 不动产担保的基础类型 | 第72-73页 |
2 、 不动产抵押在担保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 第73-74页 |
(二) 不动产抵押权的发展 | 第74-77页 |
1 、 保全抵押向投资抵押的过渡 | 第74-76页 |
2 、 保全抵押与投资抵押的理念 | 第76-77页 |
3 、 两种立法例及其构成 | 第77页 |
(三) 保全抵押的发展史 | 第77-88页 |
1 、 罗马法上的保全抵押 | 第77-81页 |
2 、 古日耳曼法 | 第81-83页 |
3 、 保全抵押的完善--法国抵押制度的发展 | 第83-88页 |
(四) 投资抵押的特点及形成 | 第88-96页 |
1 、 德国抵押制度的基本结构 | 第88-91页 |
2 、 流通抵押在法技术上的特征 | 第91-94页 |
3 、 德国投资抵押形成的原因 | 第94-96页 |
(五) 保全抵押与投资抵押的再比较 | 第96-98页 |
1 、 投资抵押实现了抵押权的流通 | 第96页 |
2 、 两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 第96-97页 |
3 、 保全抵押的不适性及其调整 | 第97-98页 |
(六) 附抵押债权证券 | 第98-102页 |
1 、 美国的不动产证券化 | 第98-100页 |
2 、 日本抵押证券 | 第100-101页 |
3 、 抵押证券的优点及未来趋势 | 第101-102页 |
二、 动产担保的历史发展及其分析 | 第102-145页 |
(一) 动产从占有担保向非占有担保进化的历史概况 | 第102-108页 |
1 、 基本观点 | 第102-103页 |
2 、 动产担保的样态与经济发展 | 第103-107页 |
3 、 动产非占有担保制度的重要类型及其特点 | 第107-108页 |
(二) 动产抵押 | 第108-113页 |
1 、 动产抵押在各国发展的状况 | 第108-111页 |
2 、 立法化是现代动产抵押的特征 | 第111-113页 |
3 、 动产抵押权的效力 | 第113页 |
(三) 让与担保 | 第113-127页 |
1 、 让与担保制度概述 | 第113-114页 |
2 、 让与担保的社会作用 | 第114-116页 |
3 、 德日两国的让与担保的制度变迁 | 第116-122页 |
4 、 与英美mortgage制度的比较 | 第122-125页 |
5 、 让与担保与动产抵押的比较 | 第125-127页 |
(四) 所有权保留与融资租赁 | 第127-140页 |
1 、 所有权保留的制度意义 | 第127-130页 |
2 、 所有权保留的担保机制 | 第130-136页 |
3 、 所有权保留的金融化--担保目的租赁 | 第136-139页 |
4 、 担保型租赁的功能 | 第139-140页 |
(五) 美国《统一商法典》规定的动产担保 | 第140-145页 |
1 、 《统一商法典》颁布前的动产担保法律 | 第140-141页 |
2 、 美国《统一商法典》中的担保制度的特点 | 第141-142页 |
3 、 担保权益的完善 | 第142-144页 |
4 、 评价 | 第144-145页 |
三、 权利质权的制度演化及功能的扩展 | 第145-153页 |
(一) 权利质权的历史发展 | 第145-148页 |
1 、 罗马法上的权利质权 | 第145页 |
2 、 法国法上的权利质权 | 第145-146页 |
3 、 德国法的规定 | 第146页 |
4 、 瑞士法的规定 | 第146-147页 |
5 、 日本的规定 | 第147-148页 |
(二) 权利质权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功能 | 第148-152页 |
1 、 权利质权产生的理论 | 第148-150页 |
2 、 权利质权对担保制度自身的功能完善作用 | 第150-151页 |
3 、 社会交易便捷化的发展需求对权利质权发展的巨大推动 | 第151-152页 |
(三) 让与担保制度在权利担保中的作用 | 第152-153页 |
四、 财团抵押与浮动抵押 | 第153-161页 |
(一) 财团抵押制度 | 第153-155页 |
1 、 财团抵押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3-154页 |
2 、 财团抵押的基本构造 | 第154页 |
3 、 关于财团抵押的评价 | 第154-155页 |
(二) 浮动抵押 | 第155-161页 |
1 、 浮动抵押的特征及其功能 | 第155-157页 |
2 、 浮动抵押在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 | 第157-158页 |
3 、 日本移植浮动抵押制度的情况 | 第158页 |
4 、 对浮动抵押制度的评价 | 第158-161页 |
下篇 功能定位--现实分析与制度选择 | 第161-215页 |
一、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担保物权 | 第161-172页 |
(一)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 | 第161-162页 |
(二) 金融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及政府的经济政策 | 第162-164页 |
1 、 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62-163页 |
2 、 政府发展资本市场的经济政策 | 第163-164页 |
(三) 金融的重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 | 第164-166页 |
(四) 担保物权制度是中国目前金融业的一块基石 | 第166-172页 |
1 、 信贷业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依赖性 | 第167-169页 |
2 、 信用缺失及其原因 | 第169-170页 |
3 、 担保物权仍是担保制度中的最佳制度 | 第170-172页 |
二、 我国担保制度发展沿革 | 第172-183页 |
(一) 我国古代担保物权制度 | 第172-173页 |
(二) 近代担保物权制度的借鉴与立法 | 第173-174页 |
1 、 民事立法的时代背景 | 第173-174页 |
2 、 担保制度的形成 | 第174页 |
(三) 我国担保物权法的现状 | 第174-183页 |
1 、 我国担保制度的概况 | 第174-177页 |
2 、 现行《担保法》与经济发展 | 第177-179页 |
3 、 《担保法》具体规定存在的不足 | 第179-183页 |
三、 中国担保物权制度的展望 | 第183-215页 |
(一) 担保物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 第183-198页 |
1 、 建立两套担保物权制度 | 第183-185页 |
2 、 担保物权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 | 第185-198页 |
(二) 对现有担保物权制度的完善 | 第198-215页 |
1 、 不动产抵押的完善 | 第198-208页 |
2 、 对权利质权完善的几点思考 | 第208-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