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5页 |
| 1 中国野生稻的种类与分布 | 第10-12页 |
| ·中国野生稻的种类 | 第10页 |
| ·中国野生稻的分布 | 第10-12页 |
| ·中国野生稻的经纬度和海拔分布 | 第10-11页 |
| ·中国野生稻的地区分布 | 第11-12页 |
| 2 中国野生稻的形态学特征 | 第12-13页 |
| ·普通野生稻的形态学特征 | 第12-13页 |
| ·药用野生稻的形态学特征 | 第13页 |
| ·疣粒野生稻的形态学特征 | 第13页 |
| 3 中国野生稻在稻族中的地位 | 第13-22页 |
| ·稻属种的命名 | 第13页 |
| ·稻属染色体数目 | 第13-14页 |
| ·稻属基因组类型 | 第14-17页 |
| ·稻属的分类 | 第17-22页 |
| ·亚洲栽培稻起源进化研究 | 第17-22页 |
| ·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遗传进化关系 | 第19-22页 |
| 4 中国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 第22-25页 |
|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2-24页 |
| ·中国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4-25页 |
| ·中国疣粒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5页 |
| 5 野生稻资源有用基因的发掘与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 第25-29页 |
| ·野生稻优良基因的发掘 | 第26-28页 |
| ·抗病基因 | 第26页 |
| ·抗虫基因 | 第26-27页 |
| ·抗逆基因 | 第27页 |
| ·产量性状基因 | 第27-28页 |
| ·野生稻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 第28-29页 |
| 6 中国野生稻保护生物学研究 | 第29-33页 |
| ·中国野生稻的收集与整理 | 第29-30页 |
| ·中国野生稻的生境现状 | 第30-32页 |
| ·中国野生稻的迁地保护 | 第32-33页 |
| ·中国野生稻的原生境保护 | 第33页 |
| 7 结束语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 ·材料的选取 | 第35-36页 |
| ·SSR引物的选取以及在染色体中的分布 | 第3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6-41页 |
| ·水稻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 第37-38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检测 | 第38-39页 |
| ·玻璃板的清洗 | 第38页 |
| ·6%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 第38页 |
| ·扩增产物的电泳 | 第38页 |
| ·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 | 第38-39页 |
| ·实验数据的记录 | 第39页 |
| ·数据分析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1-68页 |
| 1 等位基因在SSR座位中的分布 | 第41-46页 |
| 2 三亚群体与琼海群体的群体遗传结构 | 第46-62页 |
| ·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群体中的分布 | 第46-49页 |
| ·SSR座位在三亚与琼海两群体中的变异分布 | 第49-51页 |
| ·远交率 | 第51页 |
| ·三亚与琼海两群体的遗传分化 | 第51-54页 |
|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检验 | 第54-62页 |
| ·三亚群体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x~2检验 | 第55-60页 |
| ·SSR座位在三亚群体中的基因型 | 第55-57页 |
| ·自由度的确定 | 第57-58页 |
| ·基因型数观察值与理论值的x~2测验 | 第58-60页 |
| ·琼海群体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x~2检验 | 第60-62页 |
| ·SSR座位在琼海群体中的基因型 | 第60页 |
| ·自由度的确定 | 第60页 |
| ·基因型数观察值与理论值的x~2测验 | 第60-62页 |
| 3 三亚群体和琼海群体间的基因流 | 第62-64页 |
| 4 三亚普通野生稻群体与琼海普通野生稻群体的遗传关系 | 第64-66页 |
| ·两群体的遗传距离 | 第64页 |
| ·群体内个体的遗传关系 | 第64-66页 |
| 5 三亚与琼海普通野生稻的籼粳分化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68-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附录 | 第79-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