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凡口铅锌矿尾矿风化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 ·尾矿的危害及其常用的治理方案 | 第9-12页 |
| ·尾矿的排放给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 | 第9-10页 |
| ·尾矿的排放和堆置危害的防止对策 | 第10-11页 |
| ·尾矿的治理方案 | 第11-12页 |
| ·尾矿污染在我国的严重性及其治理状况 | 第12-13页 |
| ·我国尾矿对环境的污染状况 | 第12-13页 |
| ·我国尾矿的治理状况 | 第13页 |
| ·凡口铅锌尾矿的排放历史,数量及其对环境威胁 | 第13-14页 |
| ·尾矿中重金属元素活化迁移机理 | 第14-16页 |
| ·金属硫化物的氧化 | 第14-15页 |
| ·金属硫化物的溶解 | 第15-16页 |
| ·本硕士论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凡口铅锌尾矿的基本特征 | 第17-22页 |
| ·地质概况和矿石特征 | 第17-18页 |
| ·地质概况 | 第17-18页 |
| ·矿石组成 | 第18页 |
| ·矿石特性及选矿方法 | 第18-20页 |
| ·矿石类型 | 第18-20页 |
| ·分选选矿工艺 | 第20页 |
| ·尾矿的堆放情况 | 第20-21页 |
| ·尾矿库的气候特征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总体研究思路 | 第22页 |
| ·尾矿库的选择及其依据 | 第22-23页 |
| ·采样方法及样品加工处理 | 第23页 |
| ·样品分析测试 | 第23-24页 |
| ·样品矿物成分分析 | 第23页 |
| ·电子探针分析 | 第23页 |
| ·重金属总量的测定 | 第23页 |
| ·重金属的形态分析 | 第23-24页 |
| ·分级提取 | 第24-26页 |
| ·分级提取方法简述 | 第24页 |
| ·分级提取方法步骤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尾矿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 第26-38页 |
| ·尾矿的矿物组成 | 第26-33页 |
| ·肉眼和显微镜观察 | 第26页 |
| ·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6-31页 |
| ·电子探针分析鉴定 | 第31-33页 |
| ·化学分析和重金属含量 | 第33-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重金属元素在尾矿中的存在形式 | 第38-60页 |
| ·分级提取 | 第38-49页 |
| ·分级提取的方法综述 | 第38-41页 |
| ·分级提取方法的优缺点 | 第41-44页 |
| ·提取试剂缺乏选择性 | 第41-42页 |
| ·重复吸附和重分布 | 第42页 |
| ·样品的前处理 | 第42-43页 |
| ·实验的方法过程 | 第43-44页 |
| ·凡口铅锌尾矿的分级提取结果 | 第44-49页 |
| ·分级提取态提取的矿物相 | 第44-45页 |
| ·尾矿分级提取结果 | 第45-49页 |
| ·新鲜尾矿样品 | 第45-46页 |
| ·已被氧化的尾矿样品 | 第46-49页 |
| ·电子探针分析 | 第49-51页 |
| ·新尾矿样品 | 第49页 |
| ·已被氧化的尾矿样品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60页 |
| 第六章 尾矿风化过程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 | 第60-63页 |
| ·新鲜尾矿中重金属的迁移性 | 第60-61页 |
| ·氧化层重金属的迁移及其存在形式转变 | 第61页 |
| ·次氧化层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与存在形式转变 | 第61-63页 |
| 第七章 环境效应 | 第63-65页 |
| ·尾矿研究结果的启示 | 第63页 |
| ·尾矿库渗滤液与地下水成分的比较 | 第63-65页 |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第65-67页 |
| ·尾矿基本特征 | 第65页 |
| ·尾矿中重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 | 第65页 |
| ·分级提取方案的评述 | 第65-66页 |
| ·尾矿风化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性及其可能的环境效应 | 第66页 |
| ·对现有环境修复方案的启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