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审美制度与审美人类学 | 第7-15页 |
一、 审美制度的提出 | 第7-9页 |
二、 审美制度的结构模式 | 第9-11页 |
三、 审美制度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1-15页 |
第二章 审美制度的表达机制 | 第15-29页 |
一、 禁忌与意识形态:审美制度的表达对象 | 第15-18页 |
二、 禁忌.需要.审美:审美制度的表达机制原理 | 第18-22页 |
三、 日常生活的讲述者:审美制度的确立-- 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审美制度研究为例 | 第22-29页 |
(一) 、讲故事者:审美制度的叙事模式 | 第24-25页 |
(二) 、“黑色”禁忌与歌唱:审美制度的表达机制 | 第25-27页 |
(三) 、黑衣壮的永恒魅力:审美制度的日常生活性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审美制度的功能及现代表现形态-- 兼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生产 | 第29-45页 |
一、 现代禁忌:探寻当代审美制度的特征 | 第29-32页 |
二、 “ 反 看 ” 意 识 形 态 “ 凝 视 ”: 审 美 制 度 的 功 能 及 现 代 表 现 形 态--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生产 | 第32-45页 |
(一)、 记 忆 的 征 象 : 关 于 名 字 的 狂 欢 | 第33-35页 |
(二)、 记 忆 的 表 征 : 审 美 制 度 问 题 | 第35-37页 |
(三)、 记 忆 的 征 兆 : 飞 地 的 忧 郁 | 第37-38页 |
(四) 、记忆的延续:兼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生产 | 第38-45页 |
第四章 寻找理想的审美制度-- 交换(交流)、“他者”及社会叙事 | 第45-57页 |
一 、“ 声 望 的 货 币 ”:“ 他 者 ” 的 力 量 | 第46-49页 |
二、 交换与社会叙事:两种交换(交流)模式及其特征 | 第49-53页 |
三、 一个转喻的诞生:寻找理想的审美制度 | 第53-57页 |
结语 我们将如何记忆-- 审美制度的提问方式 | 第57-58页 |
参考书目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