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 有利于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逆反心理阻力源 | 第10页 |
2 、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学中对逆反心理的研究 | 第10-11页 |
3 、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 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2 、 现有的学术观点 | 第12-13页 |
3 、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 哲学方法 | 第13页 |
2 、 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 | 第13页 |
3 、 调查研究方法和理论思维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 第14-18页 |
(一)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逆反心理的概念 | 第14-15页 |
1 、 逆反心理的定义 | 第14页 |
2 、 思想政治工作中逆反心理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 思想政治工作中逆反心理的现实表现 | 第15-17页 |
1 、 客观性与表现性 | 第15-16页 |
2 、 消极性与冲突性 | 第16页 |
3 、 普遍性与边界性 | 第16-17页 |
(三) 思想政治工作中逆反心理的属性 | 第17-18页 |
1 、 思想属性 | 第17-18页 |
2 、 思想互动当中的被动属性 | 第18页 |
3 、 不定型属性 | 第18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逆反心理状况 | 第18-25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逆反心理的类型及其表现 | 第19-21页 |
1 、 超限逆反心理 | 第19页 |
2 、 信度逆反心理 | 第19-20页 |
3 、 禁果逆反心理 | 第20-21页 |
4 、 自主逆反心理 | 第21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逆反心理的特点 | 第21-25页 |
1 、 否定放大性凸现 | 第21-22页 |
2 、 思想性比较突出 | 第22-23页 |
3 、 效应性比较显著 | 第23页 |
4 、 感染性比较明显 | 第23页 |
5 、 理性调节性重要 | 第23-24页 |
6 、 外化性层次较低 | 第24-25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 第25-35页 |
(一) 思想关系发动者和发动思想方面的原因 | 第25-29页 |
1 、 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方法和水平以及工作力度不到位 | 第25-27页 |
2 、 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效果反馈比较薄弱 | 第27-28页 |
3 、 “两课”的课程具体设置方式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 第28-29页 |
4 、 专职政工人员的具体身份、地位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 第29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原因 | 第29-32页 |
1 、 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大环境给部分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 第29-31页 |
2 、 思想政治工作亚环境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推波助澜 | 第31-32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逆反主体的原因 | 第32-35页 |
1 、 逆反主体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人原因 | 第32-33页 |
2 、 逆反主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挫折感体验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 第33-35页 |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逆反心理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一) 对本人的影响 | 第35-37页 |
1 、 正面影响--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 | 第35页 |
2 、 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成才 | 第35-36页 |
3 、 负面影响--有可能成为敌对意识形态占领青年思想阵地的依托 | 第36-37页 |
(二) 对同学的影响 | 第37页 |
1 、 正面影响--能够加强部分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 第37页 |
2 、 负面影响--容易形成和主流文化冲突的亚文化环境和非正式组织 | 第37页 |
(三)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 第37-38页 |
1 、 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 第37-38页 |
2 、 正面影响--能够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进步 | 第38页 |
五、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逆反心理的综合协调 | 第38-48页 |
(一) 从思想关系发动者入手构建针对逆反心理的工作系统 | 第38-43页 |
1 、 正确对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 | 第38-39页 |
2 、 建立有效的决策、协调、反馈机制 | 第39-41页 |
3 、 协调各种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 第41页 |
4 、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艺术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的结合度 | 第41-43页 |
(二) 从环境入手尽量消除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利的环境因素 | 第43-44页 |
1 、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思想政治工作宏观大环境当中的问题 | 第43页 |
2 、 激发大学生投身大环境的建设 | 第43页 |
3 、 重视微观亚环境的建设 | 第43-44页 |
(三) 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开辟逆反心理的预防、调适、疏导渠道 | 第44-48页 |
1 、 建立对大学生思想进行疏导的反馈机制 | 第44-45页 |
2 、 降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 | 第45-46页 |
3 、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诱导 | 第46页 |
4 、 及时应对出现的逆反心理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