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3页 |
二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13-1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第二章 清代以前《论语》诠释概述 | 第23-38页 |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论语》学的初步发展 | 第23-26页 |
第二节 魏晋时期:《论语》学的新变 | 第26-29页 |
第三节 隋唐时期:从低谷到复苏 | 第29-32页 |
第四节 宋明时期:《论语》学的高峰 | 第32-38页 |
第三章 清初的《论语》诠释:正统与异端的撞击 | 第38-83页 |
第一节 理学名家的《论语》学 | 第38-54页 |
一 李光地:尊奉宋学 弥缝为主 | 第38-49页 |
二 宋在诗:切身实用 对举互参 | 第49-54页 |
第二节 异端的诘问 | 第54-75页 |
一 毛奇龄:旁采考订 以相诘难 | 第54-61页 |
二 王夫之:从哲学高度清算理学 | 第61-67页 |
三 李塨:崇尚习行 微易其辞 | 第67-75页 |
第三节 顾炎武:反对空言 开启考据新风 | 第75-83页 |
第四章 乾嘉时期的《论语》诠释:统一与多元之格局 | 第83-8页 |
第一节 朴学家之《论语》考证 | 第83-106页 |
一 江永:根诸注疏 务求精核 | 第83-88页 |
二 惠栋:尊古崇汉 好古嗜博 | 第88-94页 |
三 江声:识字辨义 独创新解 | 第94-99页 |
四 徐养原:重视训诂 考订鲁论 | 第99-106页 |
第二节 汉宋兼采派之《论语》诠释 | 第106-120页 |
一 陈廷祚:持论见大 探求本指 | 第106-114页 |
二 赵良猷:取参众注 《论语注参》 | 第114-120页 |
第三节 朴学家之《论语》义理诠释 | 第120-136页 |
一 阮元:构建孔子仁学体系 | 第120-128页 |
二 焦循:兼采贯通 证实运虚 | 第128-136页 |
第四节 清代的《论语》新笺注 | 第136-8页 |
一 梁廷枏:毕取汉唐古说 与宋儒相发明 | 第136-143页 |
二 刘宝楠:《论语》研究的集大成者 | 第143-8页 |
第五章 晚清时期的《论语》诠释:新变与衰退之态势(未打印) | 第8页 |
第一节 今文派《论语》诠释之兴起 | 第8页 |
一 宋翔风:《论语说义》 正谊明道 | 第8页 |
二 刘恭冕:绍述家学 与时更新 | 第8页 |
三 戴望:推刘宋所未备 析《论语》之义理 | 第8页 |
四 康有为:正伪古之谬 发大同之渐 | 第8页 |
第二节 考据派《论语》诠释之余波 | 第8页 |
一 桂文璨:论其所长 考其所短 | 第8页 |
二 蒋曰豫:校补汉魏旧说 | 第8页 |
三 王渐鸿:精通三礼之学 补正《乡党图考》 | 第8页 |
第三节 《论语》传注和辑佚之作 | 第8页 |
一 俞樾:择古注之善 正朱注之误 | 第8页 |
二 王闿运:兼综经今古文学 | 第8页 |
第六章 总论(未打印) | 第8-155页 |
第一节 清代《论语》诠释的演进线索 | 第8页 |
第二节 清代《论语》诠释的主要成就 | 第8页 |
第三节 清代《论语》诠释与清代社会 | 第8-155页 |
参考书目 | 第155-157页 |